从内陆地区普通中小型钢铁企业到“西部最具竞争力的钢铁服务商”、“国内领先的钒钛资源循环经济园区”、“全球最大的钒金属供应商之一”、“中国500强企业”;从濒临破产到以吨钢利润和“综合竞争力”排行跃居西部主要建筑钢企前列,这条逆势发展之路,周平以及他的团队,走了整整10年。这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是周平率领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在国内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艰难时期,一路创新改革、破冰前行结出的累累硕果。
周平,男,1974年12月出生,籍贯四川乐山,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澳门大学MBA,曾荣获“四川省杰出企业家”、“四川省优秀企业家”、“乐山市拔尖人才”、“沙湾优秀厂长经理”等荣誉称号,现任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全国冶金基础能源与管理标准化工作组副组长、四川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职务。
从分厂技术员到装备部长、技改指挥长... 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迈向成功所走的每一步笃定坚实;2013年挑起管理四川德胜集团在川内钢铁产业链下属10余家子公司的重担,不断展示着他敬业奉献、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的管理能力。23岁担任公司中层领导、28岁担任技改指挥长、32岁担任总经理助理,步入高管层,40岁出任董事长,成为了德胜集团立足实践一线、培养年轻干部的典范。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企业科学发展信心,带头学习、带头遵纪守法、带领党政班子为企业升级转型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扎根基层,恪尽职守,勇于敬业奉献。
从1994年进入当时的国有企业大钢厂担任技术员,98年进入德胜集团担任装备部长等,在一线岗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既作出了突出贡献,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
1997年至2002年,任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装备部部长时,重点主抓质量异议物资及大宗原材料进厂关等,每月为公司节约资金30余万元。2002年8月始,先后担任技改指挥长主持了云南德胜钢铁、腾冲矿业、青杠坪矿业公司总投资达60亿的技术改造工作,并担任矿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德胜钢铁循环经济产业产业链的建成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始,分管四川德胜集团钢铁有限公司投资26亿“高强度含钒抗震钢材综合技改”工程,确保了2010年9月27日全线一次成功投运,实现了技术的升级和产能的翻番。
2010年,四川德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他在兼任总经理期间,领导公司团队打造了向冶金、矿山、水泥等行业提供系统、专业化第三方设备资产管理、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当年公司经营收入4313万元,净利润272万元...。
2011年,他主持完成投资9355万元的工艺技术改造和环保提升项目,为公司多项指标创新纪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在国内钢铁企业普遍都亏损的情况下,公司凭借“行稳致远和诚信经营”的德胜文化,扭亏为盈,上缴税金1.49亿。2013年,钢铁行业需求持续低迷,他在艰难之际担任德胜钒钛总经理,果断确定了企业稳中求进的发展大思路和战略、创新、转型举措,在实现盈利大幅攀升的情况下上缴税金2个亿。2014年,行业进入有史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他率先提出并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个转变、两个战略”,开启了德胜钒钛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创新,一路创新改革、管理,走出了升级转型发展之路。
一个转变是坚持“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两个战略是低成本竞争战略和精品战略。他一方面促成了西部主要钢企从封闭到开放,由竞争到竞合,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他着力推动公司与供应链上下游经营主体互享发展理念与企业文化,实现共生共荣。如今,“德威”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德威”品牌已成为中国名牌产品,价格成为了川内钢价风向标,拥有了成渝地区钢价主导权和行业话语权,与多家大型企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销量同比改革前增长了31%和18%,产品直供比例达到65%以上。
低成本竞争战略,即坚持高钒钛冶炼、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改进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他坚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钢铁企业,并在优化生产组织、优化经营管理等方面大胆尝试,公司吨材成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较内陆其他钢厂吨材成本低200-300元,优势尽显。
精品战略是立足攀西钒钛资源,打好“钒资源”品牌。他亲自主持HRB500E-600钢筋低成本开发、超细晶粒钢等技术的研发工作,促进产品升级,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他高度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落地,并带领生产单位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超高强度、超大直径、任意长度的钢筋加工成品、半成品等产品。公司定制生产的500兆帕超高强度、40毫米超大直径等特殊规格的钢筋,有力支撑了“亚洲第一高”贵州平塘特大桥工程和成贵高铁等国家重特大项目。
到2014年底,他把公司预亏9个亿控制到亏2.2亿。2015年,面对更加困难局面,他全面推行岗位标准化,深化内部挖潜降本,公司钒钛产业链保持满负荷生产,并上缴税金2.51亿元。2016年至2018年,他担任公司董事长,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生产经营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二、勇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推动德胜高质量发展。
2015年开始,国家全面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德胜钒钛到了升级转型关键时期,他勇于践行新发展理念,果断调整发展战略、规划,创新管理,推动德胜高质量发展。
2017年以来,德胜钒钛的转型发展纵深推进,他提出并加快实施“绿色化+智能化+精品钒钛”发展战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发展特色钢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即“精+特”)等,做精做强钒钛钢铁主业。依靠企业精细化管理确保了成本领先;充分挖掘钒钛资源特色优势避免了陷入同质化竞争;钒钛并举、综合利用,实现了产品差异化和产业链差异化,他带领公司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对“绿色化+智能化+精品钒钛”发展战略,他带领公司上下不断落地。
一是做精做强钒钛产业,创新行业绿色发展模式。以机构保障、投入保障、制度保障、运行保障四大保障体系支撑公司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每年的环保投入近2个亿。
二是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推进德胜智能制造 。公司“全员信息化项目(一期)”于2018年7月正式建成投用,是目前西部钢铁企业业务覆盖面最广,开发深度最深的智能制造系统,标志着公司正式迈向“智能制造”。项目通过八大系统建设,覆盖了钢铁主业98%以上业务线和99%以上生产管控环节。一方面助推了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管控效率。
三是钒钛并举、综合利用。他将“钒钛并举、综合利用”纳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了钒钛钢铁、钒深加工、钛深加工、装配式建筑四个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并通过科研院校合作等逐步落地。除已成功打造了钒钛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钒深加工、装配式建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也开始落地,实现了1万吨钒金属加工能力,一条年产100万平方米新型绿色节能环保墙材全自动生产线已投运。
他积极实施多项企业管理创新,以全员信息化管理、全员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撑公司战略的不断落地。如,他提出并践行“德胜第一产品是人”理念,打造了具有德胜特色的“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以培育“多层次、复合型”优秀人才为管理核心,构建了 “选、育、用、留” 四位一体的人才良性循环机制。高端人才队伍以每年200人的速度持续增长,为公司储备潜力型、能力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他注重执行力考核和行政督查,实施大部制机构改革,中高管人员大幅缩减,并充实一线管理,月降低用工成本255.6万元,业务费减少支出78万元/月。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17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2.11亿元,上缴税金3.89亿元;2018年,截止11月底,公司实现净利润16.96亿元,上缴税金6.88亿元(全市排名第一)。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中,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竞争力优强(B+)级,排名西部钢企前列。
三、勇于科技攻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成绩斐然。
他一直坚持以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公司建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企业”等技术创新平台。
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形成钒钛全产业链的精益制造。他始终坚持“大系统、大生产”组织观,研发新产品和工艺、装备技术,推进钒钛冶炼200多项技术创新,形成了以德胜生产特色的钒钛冶炼综合技术。其中,完成了极贫钒钛磁铁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边界品位铁(15%)、尾矿中极低品位钛(4-5%)的资源回收利用,高炉入炉钒钛比达72%,提钒率达100%,钒金属产量占全球12.68%和中国21.82%的市场份额,是全国第二、全球前三的生产基地。被国际钒技术委员会吸收为会员单位,并成功举办了“2018年中国(乐山)国际钒产业高峰论坛”,彰显了德胜作为全球最大的钒金属供应商之一的重要地位。
公司还首创了控轧控冷、智能轧机等精益制造技术在含钒建筑钢筋生产线的成功应用,抗震钢比例达10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3年至2018年,公司授权专利实现从0到300余项的飞跃,他也取得“一种更换转炉出钢口的活动平台”等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含铁废料回收参与混匀矿配料在川钒公司的研究与应用》等五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
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他提出并实施“达标排放为主线,超低排放是常态,企业与城市互融共生”的目标,构建了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力以赴打好环保攻坚战。
公司实现了全面回收利用余热、余压等二次能源,其中石灰窑烟气、锅炉烟气等低品位能源的再回收利用属国内率先实施。共建成投产9套余热余压回收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 100.25 兆瓦,年发电 7.5 亿千瓦时,自发电比达 65%以上(无焦炉);近几年先后投入 7 亿元左右的资金对园区环保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如建成污水综合处理回用系统、雨污分流等项目,在川内同行中率先实现废水零排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工业废渣率先实现零库存。新建了原料主要来自于废渣、规模为 200 万平米的全自动化新型节能环保墙材项目,进一步延伸了钢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公司于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省、市、区各级环保检查,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也创建成为了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他坚持和践行“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德胜社会价值理念,积极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仅2017年公司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用于社会慈善和对口精准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二十年来,德胜公司捐款捐物累计超过3亿元,树立了务实担当的企业形象,受到省、市表彰。
五、高扬党的旗帜,引领德胜文化
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党、工、团建设,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德胜党委成为了省委组织部联系点党委,两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也荣获了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 “安康杯” 竞赛优胜单位等多项荣誉。党委以党建带工建、团建,着力把党群组织优势、思想政治引领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生产经营管理的创新动能、发展动能,打造了“一融合、两培养、三引领、四服务”德胜党建工作模式。
通过党工团组织的党员先锋示范岗、技能大赛、创新工作室等6个品牌活动的开展,近两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个亿;实现了300多名党员队伍和350名骨干人才双轨成长;33个流动红旗班组、25个特色班组、30个示范班组、14个优秀示范班组,以及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典型,引领了员工比学赶帮超。公司创建成为了省、市级模范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省级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升级钒钛冶炼工艺和装备; 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底全面完成,建设1万吨/年的钒氮合金生产线... 优化产品结构,用3~5年的时间完成“绿色化+智能化+精品钒钛”战略的全部实现,建设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一流钢企”,他用深耕实体经济的战略步骤,表达了朝着目标迈进的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