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和我的祖国

散乱而温暖的1949记忆
时间:2019-10-18| 编辑:周利勇|【

——简评蒋殊新作《再回1949》

  王芳(山西)

  《重回1937》之后,蒋殊再写《再回1949》,这是她交给岁月的一份答卷。尽管她一直经历风雨,却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默默地不事张扬的她,交上她的繁华心迹。

  24个人,无数次的沟通、交谈、打捞、采访、串联,才终于交织出70年前的记忆。这样的记忆,是散乱的。它像树叶之脉,延伸向各个角落,把阳光吸收进来,产生叶绿素,提供出向上的积极的氧气,世界由此而舒适和温暖,而这样的过程是繁琐的,还得有一双妙手,所幸,她有。

  70年前,于我们没来得及经历的人群而言,也许就只是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震天动地的呐喊,平行在那个年岁里的人们又都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我们并没有去想,以为它不重要,实际上,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它相当重要。那一年,芸芸众生的丰富表情才是历史真正的面容,这样的民间史一样的记录才让历史真正地生动和动容,才让1949这一界碑式的年份变得可感可触可歌可泣。这一个年份,在一定的凌云式的高度上俯视下来,才发现,原来,它在民间,它有人民性,它就藏于我们的周围而被我们忽略掉。

  当然,有人见证了那一刻天安门城楼上的震撼,比如说刘兰琦。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天刚蒙蒙亮,就带上干粮出发了。整整一天,他在天安门广场上见证了国庆的全过程。这成了他一生都不可磨灭的鲜活的激情的记忆。这不仅仅是刘兰琦一个人的记忆,是那一天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所有人的记忆。天安门,是全国版图上很小也很重要的一个点。除此之外,更多的人在遥远的乡下,和赵炳旺一样,也经历了乡村的庆祝。山河都为之感染,落花流水春去也,换了人间。

  从那一年的10月1日起,向两头扩散,更多的人见证的是部队的换防,也亲身经历他们所在城乡的解放过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心情转换。终于,硝烟散尽,终于雾霾消退,终于旧貌换新颜。

  当然,还有人在同一年时光里,与战争有些距离,他们唱着左权小花戏,他们上了学,他们各自婚嫁,他们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他们经历不同,他们内心却涌动着相同的力量,就像早晨地平线上蓬勃的日出。这股力量是温暖的、向上的、不可遏止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也许你听说过王秀春、刘改鱼、王宗仁、曲润海,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深耕细作,成就非凡,但你不一定知道他们身上携带着1949特殊的记忆。也许你没听说过刘兰琦、胡若昭、李夜冰、刘东才,可他们身上的1949记忆,却同样铭心刻骨,同样长歌当泣。这些普通或不普通的记忆,也许还有蒋殊视角不曾扫到的记忆,共同组成了1949生动的表情,历史由此让人亲,让人爱。而这些人在蒋殊笔下,最小的也已经78岁了,最大的快100岁了。时光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倾诉机会,也许蒋殊采访这一瞬便是他们的永恒。因为他们会离去,离去的那一刻,也会把记忆带走。因此,蒋殊的再回1949,又是一次历史汪洋里的深情打捞。

  她延续着细腻动人的风格,这样的风格已经成为她的写作标签。这次读来,又极为轻松,以至于我只偷得浮生半日闲便一口气读完。也是在这样的盘桓时刻,我才忽然想到,她本来写的就是儿童文学,由1949的儿童和少年的记忆碎片组成的历史片断,这是70年前的少儿讲给70年后儿童的故事,这是70年间隔的同龄人的隔空倾诉,既娓娓动听,又深情款款。长在春天里,又是在改革开放后生长的儿童应该知道这样的过去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知道来路,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这散乱而温暖的记忆不仅仅属于儿童,这是中国历史、中国情感、中国记忆、中国表情。

  不信,你可以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