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钢铁人

让列车飞快安全行驶——记马钢劳模、铁运公司退休职工李红光
时间:2019-08-27| 编辑:周利勇|【

  本报记者 章利军 通讯员 胡峰 崔莉丽

  7月12日,入伏后,为避免各种事故隐患发生,他每天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毛巾打湿,披在头上,沿着铁路线仔细盘查铁路路基厚实情况,然后徒步几公里回来再精细检查机车内的大小备品备件,确保完好无损后,他才通知调度安排机车出行,确保了马钢铁运公司一台台内燃机车每天正点将铁矿石、铁水、水渣、焦炭等物资送到目的地。他就是被大伙誉为“铁道卫士”的马钢劳模、马钢铁运公司退休职工李红光,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铁路线上闪闪发光。

  耳顺之年再出发

  实现在线车辆电子图纸全覆盖

  李红光原是马钢铁运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970年,18岁的他走进了铁运公司,当时只有初中文化。面对各种车辆机型,他只能从形状上判别,但车辆如何维护保养、备品备件如何更换或修复,他全然不知。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车辆性能、设备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口、站场、装卸线、调度室、信号灯等业务知识,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并经常主动跟着师傅们下到现场查看设备日常维检、铁路路基、道口信号灯的在线状况。同时,为更好地把握安全操作要领,他自费买来了有关机车车辆维护保养的书籍,每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还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和部分大学课程。有了扎实的文化功底,李红光开始搞起技术革新来。40年来,他坚持走岗位成才之路,把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并获得“工人技师”“马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

  李红光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热爱企业、报效企业、奉献企业。2014年,李红光接受邀请重返铁运公司。耳顺之年再出发,他有一个梦想,要把所有的机车车辆手绘图纸全部转换成电子版。三年伏案,日以继夜,他绘制完成各种图样多达5000张,撰写各类专业论文、教材资料超过20万字。逐梦路上,李红光一刻不停,他像年轻人一样,迷上了三维绘图。“如果能把重点车辆制成三维动图,不仅能与时俱进,还能满足高效率检修的需求。”李红光想到就干,他和年轻人打成一片,虚心向他们请教电脑知识,从打字、制作表格、app、插图、文件解压、微信传输等方面逐一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在行的电脑玩家。

  运用学到的电脑知识,他把搜集到的三维制图、设计资料、信息,拿着放大镜,一一研究,重新描绘,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小时,一遍遍移动光标,一遍遍修改图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将敞车、混铁水车、渣锅车等运行车辆的组装、拆解等分项步骤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来,车辆的重点部位更是一目了然,实现了公司在线运用机车车辆电子图纸全覆盖。看着自己的一幅幅杰作,李红光露出了孩子般快乐的笑容。

  求新路上无止境,李红光扎根在一线车间,早出晚归,整天泡在工作现场,还主动和一些生产骨干交朋友,了解各方面情况,熟悉生产环节。每当看到、听到他们有什么技术难点的时候,李红光都像年轻时那样执着,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通过大量的现场观察和实地检修案例,他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还阅读大量专业书籍,理论联系实际,先后设计完成了数控车轮、转向架吊具等50多项技术革新,节省和创造效益数百万元。

  发挥传帮带作用

  毫无保留奉献技术革新成果

  在钻研技术活之余,李红光还热心于发挥传帮带作用,主动向年轻职工和新进大学生传授经验,鼓励他们积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投入到相关教材的编写和授课中。在他看来,一些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摸索出的技术,一旦失传,就是贻误企业、贻误子孙后代。作为企业培养多年的一名老职工,他有责任、有义务为后来者当好铺路石。每天晚饭后,他稍微休息后,就开始挑灯夜战,认真编写电焊工、起重工、车辆钳工等工种的培训教材,并撰写多篇论文进行电子存档,如《320吨混铁车车轴问题的研究》《铁路轨道挡轮器研究》《铁路曲线外轨超高问题的研究》等,他毫无保留地把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研究的成果留给后来者,为铁运公司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带好年轻人,做好传帮带,是他工作的动力,也是他对未来的承诺。为让新来的大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认知企业、爱上企业,他创新授课方式,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现场,带领他们跑班组、蹲基层、下一线,充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让他们很快地熟悉掌握车辆专业知识,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正因有他不遗余力的教导,车辆技术员徐洁诚攻克了320吨混铁水车系列技术难题,被评为公司优秀科技人员;青年技术员邢骏2018年完成了6项技改项目,获得了5项专利,被列入铁运公司专家库。

  与年轻人拧成一股绳

  着力消除混铁水车安全隐患

  为了让列车像骏马一样奔腾在马钢纵横数十公里的铁路线上,李红光就像“铁道卫士”一样精心维护和保养每一辆列车。针对320吨混铁水车运行时好时坏的实际,李红光与铁运公司车辆段几个年轻人拧成一股绳对320吨混铁水车展开了技术攻坚。

  混铁水车是公司运输保产的重点设备,是马钢高炉生产稳定顺行的关键因素。该车由于使用频繁、运输线路长等因素,时常造成车辆脱钩、溜放事故。为了消除这一安全隐患,李红光不仅跟着年轻人一起下现场,仔细了解车辆运行状态,跟踪观察车辆车钩连接状况,还大胆设计,提出加装安全副钩的设想。通过系列试车,加装的副钩起到了二次防护作用,实际运用后,有效遏制了车辆脱钩现象,确保了混铁水车安全运行,为马钢大高炉稳定顺行超过1700天、续写行业新纪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车辆GK三通阀升级改造成120阀工作中资料不全的情况,他还带领技术骨干对车辆制动管路的排列安装反复研究,不断改进,主动担负起绘制图纸的作用,并给修车职工现场耐心讲解原理、分析构成,不厌其烦地指导安装、调试工作。直到车辆完工,李红光还在监督车辆运行使用状况,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反馈。

  老骥伏枥自奋蹄,无私奉献甘为梯。李红光依旧奋斗在运输保产的第一线,深深扎根在修车保产一线,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用他的光和热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面对快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技术人员,李红光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