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钢铁人

女儿眼中的老英雄孟泰
时间:2019-08-27| 编辑:周利勇|【

  

  

  图为孟泰(右一)在与一线职工进行技术交流。 

  本报记者 刘敬元

  “我父亲以厂为家,爱高炉如命,常说要用生命去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现年84岁的孟泰大女儿孟庆珍,在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时,心情仍然很激动。

  在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英雄谱里,记载着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孟泰。他是鞍钢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新中国钢铁工业恢复建设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进模范人物,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铁人王进喜齐名的我国产业工人英模的优秀代表,被誉为“老英雄孟泰”。

  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我父亲1898年出生在河北一个贫农家庭,18岁那年家乡大旱,他只身闯关东,一开始到抚顺煤矿背煤,之后来到鞍山制铁所。给日本人干活,挨骂、挨打是常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钢厂,我们一家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孟庆珍介绍。

  回想童年,饥饿是孟庆珍最深的记忆。有一次家里没粮,父亲拿出唯一值钱的铝饭盒和一副手套,让她和妹妹去换钱买粮。“那时候物价飞涨,我们每走一家,粮价就涨一截,等到定下来要买时,才发现钱被偷了。我们姐妹俩攥着称好的粮食不愿撒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了。我记得当时解放军首长找我父亲去上工,临走前特意嘱咐警卫员背来半麻袋粮食,一下子救了全家的急。”孟庆珍回忆道,“我父亲常说,共产党来了有班上,有饭吃。过去咱是被人瞧不起的臭工人,解放后我们成了工厂的主人。”

  “正是前后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一家人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孟庆珍说。

  “孟泰仓库”建奇功

  1948年2月份,刚回到人民怀抱的鞍钢,历经战火的摧残和人为破坏,已沦为一片废墟,被外国人认为“只能种高粱”。没有备件是当时恢复鞍钢生产最大的困难。

  “为了迅速修复高炉,我父亲全身心投入到搜集器材的工作中。”孟庆珍回忆道。她父亲发动工友及其家属捐献器材,自己动手搜集被埋藏、丢弃的各种器材。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他跑遍鞍钢几十里厂区,刨冰雪,抠备件,扒铁堆,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管件、水门,他都不放过,每天都手提肩扛回来一堆旧材料。他白天拣、晚上修,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也满不在乎,仍然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地干。数九寒天,他跳进水里捞取器材。在那些日日夜夜,孟泰无论在什么地方干完活,无论走到厂区哪个角落,总像丢了东西似的,眼睛始终不离开地面,到处寻找各种器材。许多工友也将搜集到的旧器材送到这里来。

  孟庆珍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孟泰踏遍厂区寻器材,把成百上千件大大小小的旧器材收拾到一起,堆起一座小山。这些一时还用不上的器材往什么地方放呢?他犯愁了。想来想去,他想出一个办法:把高炉脚下原来临时装工具的小铁房收拾一下,找来几块旧铁皮,把破了洞的地方堵上,又请修理厂的工友们焊了一个大架子,铺上木板,一个小备品仓库就这样诞生了。他组织人员把搜集到的器材维修清理干净,然后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架上。

  “从此,我父亲成了那间铁房子的主人。每天早晨,他便早早来到厂里,一头扎进铁房子里,不是修理管件就是用洗油浸泡锈了的螺丝;下班后,又一头扎进铁房子,直到太阳落山。有时干得着了迷,他干脆吃住在厂里。”孟庆珍说。时间一天天过去,地面上的旧管件越来越少,架上修好的管件越来越多。于是,这个铁房子就有了一个名字——“孟泰仓库”。

  孟庆珍介绍,在她父亲的带领下,鞍钢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据统计,当时献交的各种器材有1123种212674件,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孟泰仓库”在鞍钢恢复生产,修复一号、四号高炉时立了大功。修复高炉时缺这少那,就到“孟泰仓库”去领,一不花钱,二不登记,凡是高炉上用的各种管件,无论规格大小,通通保证供应,并创造了一项奇迹:修复两座高炉上的管线,没花国家一分钱。因而“孟泰仓库”被人誉为“宝库”。

  之后不久,老作家肖殷听到这个故事,特意从北京来到鞍钢,采访后以《孟泰仓库》为题,写了一篇轰动全国的通讯。从此,老英雄孟泰和“孟泰仓库”在全国亿万职工中广为传颂,成为学习的榜样。很多企业都效仿,在基层班组设立了“孟泰仓库”,为各自企业的生产经营节约了大量资金。

  守炉餐,伴炉眠

  “在1948年冬~1949年秋鞍钢修复高炉的那些日子里,我父亲经常不回家,他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全部身心和爱都投入到了鞍钢恢复生产的工作中。”孟庆珍感慨。

  在一、二、四号高炉点火开炉的前前后后,孟泰干脆住进了炼铁厂,整天围着高炉转。为了管道正常运转,他拎着管钳子炉前炉后,一天转了几十里的路。他用的那把大管钳已被他手上的老茧磨得精光瓦亮;夜里因为惦记着高炉,他很少睡眠,眼睛常常布满了血丝,嘴里常自言自语、念念叨叨,徒弟们都暗地议论孟师傅好像“中了邪”。

  孟庆珍说,在她父亲一心为高炉早日出铁忙碌的时候,组织给她家安排了新居,可她父亲心思都在高炉上,一刻也不愿意离开高炉,搬家的事全由她妈和舅舅张罗。

  “那段日子里,我和妹妹庆兰、庆梅由于想爸爸,就经常在职工下班时间到铁厂的大门口等。可等到路上人流越来越稀也等不到,只见远处高炉的灯火越来越旺,红光一闪一闪,我只好拉着妹妹的手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时隔多年,在孟庆珍的脑海里,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等高炉出铁顺畅后,我父亲却找不到新居的家门,只好到老邻居家去打听。”孟庆珍回忆说。

  冬天的一个夜里,外面寒风卷着雪花。“我父亲睡不着了,对我妈念叨,‘高炉防寒设备还没有完全安装好,千万别上冻啊!’当发现家中水缸里的水已经冻了一层冰后,他嘴里说一声‘不好’,就急匆匆穿上衣服往厂里跑去。”孟庆珍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当孟泰来到厂里后,高炉冷却设备果然出了问题,已经断水了,而快要出铁的高炉里,上千摄氏度的炉温已经把风口和扁水箱烧化了七八个,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送上冷却水,就要发生炉毁铁废的大事故。

  他立即认真检查起来,当检查出是水道出了问题后,马上抓起一把钳子,跳进水道开始维修。刺骨的冰水冻得他浑身哆嗦,上下牙直抖。他咬紧牙关,蹲在冰水里摸来摸去,终于发现是水门被一些杂物堵住了。

  杂物清除了,设备正常了,险情排除了,高炉再次顺畅地流淌出铁水。而当工友们把他从冰水中拖出时,他全身已冻僵,脸色铁青,浑身颤抖。当望着朝阳,看着欢快的铁水时,他却甜甜地笑了。

  “守炉餐,伴炉眠”是孟泰当年的真实写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鞍钢受到敌机和暗藏敌人的威胁。孟庆珍说,为防止高炉遭到破坏,她父亲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守护在高炉旁,誓与高炉共存亡,被誉为“高炉卫士”。

  1967年9月30日,孟泰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去世,享年69岁。老英雄孟泰去世了,但以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孟泰精神,却成为“创新、求实、拼争、奉献”鞍钢精神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鞍钢人,为鞍钢的发展和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