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钢铁人

宝钢的“蓝领科学家”
时间:2019-09-03| 编辑:周利勇|【

  宝文

  30多年前,他怀揣着八级钳工梦毕业于宝钢技校钳工班,却被分到了宝钢2050毫米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班,成为了一名剪刃组装工。钳工梦碎。

  但故事并未结束。

  在那之后,他执着钻研,攻克了热轧层流冷却柱塞式系统研制及应用等热轧领域三大世界级行业难题;直面挑战,成为了技术型领军人才;甘为人师,带徒传艺,成就知识型“工人教授”,用智慧和踏实,诠释了“当代工人”的内涵。

  30多年后,他先后两次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曾获国家发明金奖14项、国际发明金奖4项,收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道德模范、上海市工人发明家、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上海工匠等众多荣誉称号,拥有186项专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他就是宝钢股份热轧厂技能专家、宝钢创新工作的“金字招牌”,人称“蓝领科学家”的王军。“像科学家一样做工人”是他的座右铭。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成长之路。

  初来乍到 小试牛刀

  某次作业线更换剪刃后,钢板剪切质量不理想。在众人苦无对策之时,刚工作不久的王军主动请缨。他没有按常规调整剪刃间隙,而是在机架上拧了几个螺丝,开机一试,居然达标了!

  作业长百思不得其解。王军道出“天机”:不同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此次生产薄规格产品,剪刃间隙小于平时,对固定螺丝稍作调整即可。

  这是王军平时跟着外方专家问这问那学到的知识,谁料还真派上了用场。王军知道,要把活干好,光用蛮力可不行,必须多动脑筋。

  后来,王军以此为基础,总结了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此方法还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操作法。

  自此之后,王军的创新之路正式开启。

  “回炉再造” 兼收并包

  别人买车是为了游山玩水,王军买车是为了方便读书。

  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忙着下海经商,王军想的却是“回炉再造”。1996年~2004年,经过8年艰苦努力,王军获得了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科文凭。

  除了学习岗位技能,王军还学习英语、计算机、动态模拟仿真、电脑辅助设计……凡是对创新有帮助的知识,他通通消化吸收。

  2000年,王军买了辆桑塔纳,每天开着车往返于家、厂、学校以及培训中心。3年时间,累计里程超过7万公里。

  有了理论基础,再加上实践经验,王军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从生产辅助岗位的小改小革,到非主作业线的设备改进,再到主作业线的科研攻关,他的努力使产线实现了量效齐升的良性循环。

  挑战难题 水平极高

  技校生出身,辅助岗工作,王军从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在他心中,自己一直是一名科学家,应该做科学家该做的事,比如挑战世界级行业难题。

  经过不懈努力,王军研发出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攻克了世界技术难题;助力热连轧装备技术实现国产化,填补了该项技术的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应用在宝钢2050毫米热轧产线后,不仅提高了成材率,还节水节电,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非常可观。

  在生产一线做创新实验时,王军曾经3个月没有回家,同事们形容他仿佛“魂都掉在了厂里”。但王军认为,他只是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工作、创新。

  匠人本色 还看今朝

  王军有一名爱徒,人聪明但缺少吃苦精神。为了激励他,王军就拿着“鞭子”,天天“逼着”小伙勤学苦练。徒弟成长很快,考上了高级工,本想在师傅面前嘚瑟一下,没想到王军又一盆冷水泼下来:“创新必须自己摸索,我不会总是提醒你。”之后,徒弟的职业生涯越走越踏实。

  2008年,王军创新工作室成立,在王军的带动、培养下,这间摆放了3张小桌子的房间里,走出了4位宝钢工人发明家、几百位创新骨干,近5年时间内为企业新增创新效益14亿元。

  工匠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固执、缓慢、劳作,但在这背后所蕴藏的,却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正如在接受采访时,王军谈到自己对匠心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再普通的岗位也能‘酿’出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