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钢铁人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时间:2019-09-09| 编辑:周利勇|【

  

  

李知博

  1953年,鞍钢矿山大批凿岩机由于“卡动器”这个重要备件不断损坏无法使用,导致铁矿石生产陷于瘫痪状态。承担“卡动器”制造任务的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工——王崇伦历尽艰辛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破解了优质高速加工“卡动器”制造的大难题,解了矿山生产的燃眉之急,同时创造了用1年时间完成4年零1个月17天工作量的奇迹。

  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他收到了来自国内外不计其数的贺信,事迹更是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还被印成邮票发行,在国内引发了一股向王崇伦学习的热潮。他也因此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沉迷发明和技术革新

  东北解放后,22岁的王崇伦在1949年8月份加入鞍钢机械制造总厂当刨工,艰难的少年生活磨炼了王崇伦能吃苦的品质,也使他明白掌握技术的重要性。

  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接受了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特殊任务。起初,该工具车间用铣床加工拉杆,每次只能铣一根,每铣一根需要半个多小时,而且废品率较高。这导致军工任务工期难保,全厂上下一片紧张气氛。

  看到这种状况,王崇伦心急如焚,暗地里琢磨起破解难题的办法。经过5天反复琢磨,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一套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在当时的车间工会主席张成山的支持下,王崇伦试用刨床加工拉杆,加工结果轰动全厂:不仅一次可加工4根拉杆,时间仅用15分钟,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标准,比用铣床加工提高功效24倍。破解了这个大难题,全厂上下一片欢腾。

  从此,王崇伦迷上了琢磨提高生产效率的窍门。就在同一年,王崇伦又发明创造了7种工、卡具,平均提高工作效率3倍以上,工友们称他是“革新迷”。

  新中国工业历史上,王崇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54年4月份,由王崇伦提议并执笔,联名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6位劳动模范向中华全国总工会递交了《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信》。根据这个建议信,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在地方党委、政府、工会的精心组织下,一个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兴起,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展技术协作攻关活动

  上世纪50年代末,身为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的王崇伦和老英雄孟泰,把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开展技术协作攻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到1963年底,这一活动共解决了360多项重大生产技术难题。

  技术协作攻关活动消除了因前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而给鞍钢一些重要项目带来的巨大威胁。由于前苏联政府停止了对我国大型轧钢机轧辊供应,鞍钢轧钢生产面临灭顶之灾。王崇伦挺身而出,组织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员、劳模、能工巧匠组成的技术协作攻关队伍,历时18个月,经过上百次试验,破解了14项重大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大型轧辊。这一重大成果,轰动了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此外,技术协作攻关活动还为辽宁省内外一大批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由王崇伦率先发起的技术协作攻关活动,很快在全国兴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崇伦在主持鞍钢重建7号高炉(容积为2580立方米,为当时国内最大的高炉)会战中,多次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破解了许多难题。唐钢当时的党委书记郑春兰称赞王崇伦是“有胆、有识、有招的高明指挥员”。

  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

  1980年,王崇伦挂职到哈尔滨市担任市委副书记。到任后的两个多月里,他深入7个区、22个公社,走访了240多名干部、工人、技术协作骨干、社员、劳动模范、营业员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针对“大豆之乡”吃豆腐难的问题,王崇伦克服了诸多困难,呕心沥血“抓豆腐”的事迹誉满全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称赞。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王崇伦积劳成疾。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他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骨质增生等疾病时时折磨着他。但王崇伦仍然坚持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1990年10月30日~12月11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王崇伦,以病弱之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41天,到辽宁鞍山、沈阳、本溪、抚顺、丹东5个市对工会工作、技术协作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他都坚持要上厂矿、下车间、到班组,倾听工人群众意见,了解职工疾苦,并就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在沈阳市调研期间,辽宁省总工会的领导怕王崇伦身体顶不住,对负责接待的人员规定了3个“一点”:座谈会时间短一点、发言时间短一点、现场考察时间短一点。可王崇伦到沈阳市的第二天,便要求召集劳动模范、技术协作骨干、职工代表、班组长代表、基层干部代表举办座谈会。当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中午用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匆忙吃饭外,座谈会一直没有间断。

  经过8个小时座谈会的王崇伦,晚上一回到住处,便一头栽倒在房间的地毯上,不醒人事,经过医护人员的急救后,才化险为夷。而当他醒来后,叮嘱工作人员不要透露出这件事的一点消息。第二天,他依旧按日程安排,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为人民呕心沥血,王崇伦却从不为自己谋“福利”,比如,有专车非要坚持骑自行车走访,拒绝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按规定给他家配备的优质沙发等。王崇伦以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