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岭铁矿(现隶属于山钢矿业),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生产优质铁精粉的矿山企业,但还有一段尘封的历史为人所不知,那就是它曾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做出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戈壁腾空而起。很多年以后,金岭铁矿山西铜厂的职工才知道,自己曾经为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过贡献。
1960年,金岭铁矿建立了对外保密的山西铜厂,开始生产金属铀,对外称28号产品。经过严格筛选,由退伍复员军人、党员、基层骨干等组成的铀矿生产队伍成立了,他们就是“铜厂民兵第五连”。当时正值3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材料奇缺,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安装设备,调试机器,于1961年1月22日竣工,接着进行试车和试生产。在荒凉的工地上,他们搭起临时工棚,开始进行试验,先是在实验室内,用瓶瓶罐罐进行实验,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铀产品。
山西铜厂的生产几经起落,1961年9月20日试生产停止,共获得金属铀171公斤。1963年恢复生产,直到1974年6月铀矿资源枯竭。据金岭铁矿矿志记载:自1963年5月6日恢复生产到1974年6月,共处理铀矿石5152.68吨,获金属铀32329.75公斤,创产值699.2737万元,上缴利润222.0016万元。
(本报通讯员孟豹、高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