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钢铁第一

新中国首批坦克装甲钢板
时间:2019-08-27| 编辑:周利勇|【

  1958年,仿制苏联T-54式坦克装甲钢板的任务落到鞍钢头上。鞍钢主管军工生产的副经理马宾向鞍钢研究所工程师曹荫之布置了5种装甲钢板(按板厚依次为52C、42CM、49C、43ⅡCM、2Ⅱ)的任务,传达了冶金部和二机部的联合通知:国庆10周年大典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我们自制的坦克。希望鞍钢按质按量提前完成任务,并为六一七厂预留一段装车周期。

  30岁出头的曹荫之接到任务后,白天翻译和查找资料,走访现场领导、老工人和技术骨干;晚上根据大家的意见,编制钢锭-钢坯-钢板轧制方案和均热、轧前、剪切、清理操作要点。他终于在其他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技术准备工作。这时已到了1958年中秋节,离10周年国庆受检期限已不到1年。由于当时全国正在大炼钢铁,鞍钢任务极重,铁水硫高,无法排除,加上二初轧厂1600吨大剪牌坊出现隐患,半连轧的罩式回火炉与试样淬火炉也未建成,这批特殊用钢的冶炼工作不得不推迟到第二年。

  1959年1月中旬,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六一七厂协助下,鞍钢第二炼钢厂顺利地炼出了第一炉坦克装甲板用钢;再由第二初轧厂和半连轧厂轧成装甲钢板,并通过表面检查、修磨后发给六一七厂,由他们代替鞍钢进行高温回火(1959年下半年起,鞍钢担负高温回火任务),之后是调质处理和靶场试验。当收到二机部发来的贺电和五二研究所(当时隶属六一七厂)寄来的射击合格试验报告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1959年10月1日,当从收音机里听到我们自己的“五九式”坦克和履带式牵引车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消息时,鞍钢职工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本报记者刘敬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