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功勋矿山

“铁山精神”诞生地——镜铁山矿的昨天和今天
时间:2019-08-27| 编辑:周利勇|【

  本报记者 王汉杰

  1955年,地质学家在祁连山中发现大铁矿。因矿石表面光洁如镜,该矿山有了镜铁山的名字。镜铁山矿自1958年开工建设,61年来,一直被全行业关注着:恶劣环境、一流设备、改革先锋、酒钢“摇篮”、城市“母亲”……

  孕育共和国美丽新城

  万里长城的西段,是雄浑的嘉峪关古城楼。古老的嘉峪关脚下,是美丽的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是甘肃的一张名片。嘉峪关市区道路宽阔,湖光流彩,树木茂盛,有着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等称号。

  嘉峪关市也是座新城,在共和国地图上出现至今不过50多个年头。这座城市的诞生,源于镜铁山矿的建设。

  镜铁山矿位于嘉峪关市西南的祁连山中。该区域有两条矿带,其中桦树沟矿区地质储量为4亿吨铁矿,黑沟矿区储量为1.5亿吨铁矿。根据地质报告,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酒钢,规模为年产钢锭200万吨,使之成为继鞍钢、武钢、包钢之后,全国第4个钢铁基地。

  酒钢建设,矿山先行。1958年,镜铁山矿开工建设,6000多名建设者进入祁连山,打响了开矿大会战。此次会战的核心,是用1万吨炸药炸掉桦树沟矿区山顶的废石。值得欣慰的是,开局良好。

  随后,电接进山中,路也修到了山上。在矿山建设的带动下,山下冶金厂区工地上,炼铁、焦化、选矿等各项基建工程全面铺开。城市建设也同步跟进,甘肃省划出酒泉县、肃南县部分辖地,设立了嘉峪关市筹备委员会。

  但当建设刚刚迎来高潮时,国家出现经济困难。两年后,镜铁山矿、酒钢相继停建。5万多名建设者从建设工地撤出。

  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要求下,镜铁山矿恢复建设、酒钢恢复建设。除了工厂,城市建设也得以恢复。1965年,甘肃省在酒钢冶金建设区设市,嘉峪关市正式成立。

  然而,镜铁山矿和酒钢命运多舛,二次建设顺利进行了两年,就因“文革”和中苏关系紧张,再次被迫搁置。

  直到1970年,军队参与酒钢建设,掀起了“全国抬酒钢”的热潮,矿山建设得以提速,当年6月份开始出矿。随着矿石大量下山,“十一”酒钢迎来了高炉出铁。出铁后的酒钢,得到国家更大的关注。1971年,国务院批准嘉峪关市为省辖市。升格为地级市的嘉峪关实行政企一体制度,酒钢的书记兼任嘉峪关市委书记,酒钢的经理兼任市长。该体制一直延续到1983年夏。

  镜铁山矿是酒钢唯一的铁矿石基地。随着矿山不断改造,矿石产量不断增长,近年来,镜铁山矿年输出矿石量稳定在1000万吨。目前,酒钢已形成钢铁、有色、电力能源、装备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在酒钢发展的基础上,嘉峪关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镜铁山托起了酒钢,是酒钢的“摇篮”;镜铁山又孕育了城市,嘉峪关市是这座大山的孩子。

  培育出“铁山精神”

  1966年,邓小平同志在酒钢有过一次现场办公。邓小平说,镜铁山是艰苦中的艰苦。

  镜铁山有多艰苦?桦树沟矿区分布于海拔2640米~3420米之间,黑沟矿区海拔为3550米~4009米。这导致镜铁山矿区空气稀薄,气压仅为550毫米汞柱。职工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迈步走段路,无病气喘喘,狂风卷石沙,六月雪绵绵。

  但这无法熄灭创业者们心中的热情,他们怀揣报国理想,迸发出极大的创业激情:矿山开建初期,没有房子,建设者们就就地拉起帐篷,搭起马架房,住在高寒山区;没有生活水源,他们就凿河冰化水;没有煤炭,他们便徒步30多里,从小煤窑每人每次背回几十公斤煤炭。面对设备上山道路不畅的情况,他们将几十吨、成百吨的设备拆解后,通过人拉肩扛运到山上,再重新装配好。在海拔3120米实施大爆破时,他们没有提升设备,硬是用肩膀一箱一箱地将1万吨、33万多箱炸药,从海拔2640米处的库房扛到海拔3120米处。

  在镜铁山矿恢复建设时,原冶金部把闻名全国的马万水工程队调到镜铁山。这支队伍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队伍。1965年,该工程队在镜铁山矿井下,创下了日掘进9米的全国纪录,并带领其他工程队掀起了劳动竞赛高潮。在“文革”时期,工人情绪不高,井下生产不畅,刚被释放的该矿领导韩显沛,一头扎进井下蹲点,30多天没出井,硬是把劳动纪律推上了正轨。在生产初期,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老工程师淮志德常到井下去琢磨,其多项技术成果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其中,“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荣获全国科技成果奖,至今仍是该矿的主要生产方法。

  虽然矿山建设经历曲折,建设者聚来散去,但是,他们都有一股拼搏的劲头。1985年,在酒钢发生历史性转折时,酒钢公司党委把镜铁山矿的这种拼搏精神,提炼总结为“铁山精神”。后来,原冶金部把“铁山精神”确定为钢铁行业的企业精神,与“孟泰精神”“李双良精神”等六大精神一起,号召全行业学习。

  “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坚韧不拔,开拓前进”——16字“铁山精神”,是矿山人报国的精神品格,也是镜铁山矿贡献给中国钢铁行业的精神财富。

  秉承开放与改革的传统

  镜铁山矿,生来就与开放相伴随。鉴于该矿山环境恶劣,在建设之初,原国家经委、计委和原冶金部联合决定,为镜铁山矿引进国外最先进的采掘设备。

  1965年,矿山二次上马,来自瑞典的采掘设备落地镜铁山矿。这些设备是代表上世纪6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宝贝”,有空压机、提升机、电机车、深孔台车、凿岩机等,涵盖了采矿和动力设备的主要方面。紧接着,工程技术人员被派往国外,学习操作技能和维护方法。

  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镜铁山矿幸运地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始终保持着与国外的交流。在以后的改造与扩产中,镜铁山矿又多次从国外引进设备,矿山的装备水平始终保持着行业一流水平。

  开放的氛围,使镜铁山矿的科技攻关氛围始终浓厚,成果颇丰:全员劳动生产率、铁矿石单位成本等6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始终保持着全国同行业第一。

  开放呼唤着改革。行业里关键性的变革,也是从镜铁山矿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冶金部和甘肃省政府联合决定,在镜铁山矿实施“新政”。“新政”共有两条:一是改革用工制度,允许镜铁山矿在井下使用农民轮换工,通过使用从农村来的青壮年,并在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上同工同酬,有效地解决了矿山井下岗位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吨矿工资含量承包,收入直接与产量、成本、安全、质量挂钩,出多少矿,掘多少进尺,打多深的孔,就按相关标准拿多少钱,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新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大大拓展了中国钢铁人的视野与思路,推动了冶金矿山的改革进程。尝到改革甜头的镜铁山矿,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方式。今天,镜铁山矿已由过去的酒钢生产单元,转变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矿山公司。

  开启美好矿山建设新征程

  当前,在镜铁山矿当家人冉维贞的心里,有着清晰的矿山发展目标,那就是建设美好矿山。他说,这个“美好”是指又“美”又“好”,包含了安全、绿色、集约、品牌、文化5个方面内容。其中,安全与环保目前发力最多。

  环境保护是冉维贞每天都要过问的工作。因为环保问题,镜铁山矿周边数家矿山企业被关停。

  近期,镜铁山矿淘汰了供热区域的燃煤锅炉,取而代之的是6套空气热源泵机组,实现了清洁能源设备改造。同时,该矿投资2000万元的蒸汽锅炉烟气净化系统改造已接近尾声。改造后,该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此外,该矿还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仅去年就投入上千万元进行了矿区生态恢复与治理。

  安全生产始终是矿山工作的重中之重。仅在去年,该矿就制订相关安全管理制度69项,按照“铁面、铁心、铁手腕,铁牙、铁腿、铁制度”的安全理念,实施了职工眼中“史上最严厉的安全考核”,连职工在矿区怎么样走路都有规定、有考核。据了解,该矿仅2018年就投入安全费用近7000万元,实施了28个安全项目。

  近几年,该矿在智能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桦树沟矿区2520米水平巷道实现了机车远程自动装矿与卸矿,同时电机车实现了无人驾驶。黑沟矿区的牙轮钻安装了智能数据采集终端,使穿孔时的孔位、孔深可精确定位,极大地改善了矿石爆破效果。

  “虽然地处大山沟里,我们也要与时代同步。”这是冉维贞对智慧矿山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