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功勋矿山

“人参铁”故乡凤凰涅槃
时间:2019-11-21| 编辑:周利勇|【

——记亚洲最大的黑色单体露天铁矿、本钢矿业南芬露天矿

 

 

图为1956年南芬露天矿采矿工作场景。(田峥 摄)

 

 

 

 

图为现在的南芬露天矿主采场。(田峥 摄)

    本报通讯员 鲁娜

  这里,从开采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是我国仅有的几座最早开采的铁矿之一;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黑色单体露天铁矿,因其铁矿石低磷低硫的独特禀赋,被称为“人参铁”的故乡;这里曾经历了鲜血的浸染和疯狂的抢夺,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满目疮痍中重获新生,并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无数个“第一”……这里就是本钢矿业南芬露天矿(原庙儿沟铁矿)。南芬露天矿从1949年正式恢复生产,到1956年全面进入机械化开采阶段,历经70载的开发建设,发生了凤凰涅槃般的巨变。南芬露天矿2004年矿石产量突破1000万吨;2011年采剥总量达到1亿吨;截至2018年底,累计采出矿石5.1亿吨。该矿已经成为新中国工业的缩影,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辉煌。

  饱受屈辱——苦难中顽强不屈

  据史料记载,早在1821年,这里就有“野火焚石”的民间采矿之说。1894年以后,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将罪恶的手伸向这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资源的疯狂抢夺,“要矿不要人”,大肆对中国矿工进行残害。据国家有关资料和《本钢志》记载:日本帝国主义把这里作为奴役中国矿工的牢狱,一批批矿工被投入“万人坑”“炼人炉”“狼狗圈”;1942年~1945年,被俘的抗日军民、劳工和当地百姓共1700多人惨死在庙儿沟铁矿;同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从庙儿沟铁矿共掠走铁矿石700多万吨,其中富矿495.65万吨、贫矿204.59万吨……庙儿沟铁矿见证了这段屈辱的历史,同国家和民族一道,历经苦难与沧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据《南芬铁矿志》记载:1931年9月20日,庙儿沟铁矿80多名矿工举行罢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和对矿工的迫害;1932年3月份,庙儿沟铁矿“特殊工人”在四坑口打死对矿工施暴的矿警。

  当家做主——废墟上重获新生

  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当年11月份,本溪市人民政府派人接管南芬露天矿,并成立了铁矿部,迅速组织恢复生产,南芬露天矿回到人民手中。由于掠夺性开采,此时的南芬露天矿已是满目疮痍,矿坑塌落、通道堵塞;采矿场更是面目全非,处于停产状态。翻身做主的广大本钢矿山人以火热的情怀和生产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复生产的热潮中:他们积极开展了“献纳器材和生产工具”活动;白天晚上连班修复破损的采矿凿岩机和采矿工具;打通地下采矿坑道。

  1949年4月份,由南芬通往矿里的专用铁路线修复通车。矿工们立即到井下开始采矿生产,当年采出富矿6.85万吨,并及时运往本溪开始炼铁生产。

  1949年7月4日,以南芬露天矿铁矿石为原料的第一炉铁水从2号高炉流出,代表所有本钢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上了一份贺礼。

  从此,矿山开始了新生,采矿生产纳入了国家计划。

  改变传统——机械化露天开采

  新中国成立后,南芬露天矿这座古老而新生的矿山和本钢一样,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关爱。1952年至今,南芬露天矿先后经过3次地质勘探工作,历经4次设计,对矿山进行多分期开采,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2.6亿吨。截至2018年底,该矿已累计采出矿石5.1亿吨,现实际保有储量7.5亿吨。

  1956年5月18日,南芬露天矿机械化露天开采正式开始了。“那天,在海拔757米的矿山台阶上,耸立着一台台冲击式穿孔机,我兴致勃勃地登上118号电铲,将一铲铲矿石装上前苏联进口的玛斯525型25吨自卸运矿汽车上……正在进行推车出矿的工人跑过来,和矿里、车间的有关领导一起观看,舍不得离去。”原南芬露天矿退管办党支部书记、当年的第一任电铲司机长张本仁每每回忆起当年生产时的情景都十分激动。

  从井下开采转向露天开采,不仅代表了本钢的技术进步,而且代表我国矿山生产上的进步,标志着我国生产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年,南芬露天矿生产矿石112.62万吨,生产富矿44.97万吨,总生产矿石量达到157.59万吨,是1955年以前井下人工开采量无法比拟的。

  此后,南芬露天矿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1965年~1970年,南芬矿实现重大科研成果10项,技术革新平均每年超过100项。其中,“多排孔微差爆破”“铵油炸药自加工”等项目在全国冶金矿山产生了深远影响。

  宏伟巨变——挺起“钢铁脊梁”

  1975年5月份,南芬露天矿第二次扩产设计方案(年产铁矿石1000万吨、岩石2700万吨)获批。这是我国矿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的全国冶金矿山中,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矿山。

  为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和建设、生产两不误,国家又批复下发了1000万吨铁矿石扩建工程的补充设计方案:涉及这座方圆几十里矿区整体结构的变化,涉及矿山生产技术流程、采矿设备更换、职工住宅福利设施、山河改道、工业场地等19项巨大工程,仅作业场地就达20万平方米。其中,中粗破碎等10项工程被公司确定为重点工程,总投资达7亿多元。

  1978年,南芬露天矿矿石产量首破700万吨大关,达到765.07万吨;采剥总量突破3000万吨,实际完成3003.84万吨,跃居全国同类矿山前列,不仅鼓舞了全体本钢人的士气,而且在全国冶金矿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芬露天矿的生产建设发展是随着整个本钢和国家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的,全部工程历经10年的建设,到1984年陆续竣工,经有关专家和领导验收合格,国家下发文件通过,基本形成了达产1000万吨的矿石生产能力,使发展中的本钢挺起了“钢铁脊梁”。

  创新突破——践初心担使命

  2004年,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机遇,紧跟本钢发展脉搏,南芬露天矿以“打造精品原料基地,服务本钢发展大局”为己任,铁矿石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70万吨(原矿);采剥总量完成4900万吨,超本钢集团增产计划300万吨。

  同年,在本钢设计研究院的帮助下,该矿完成了南芬矿二期扩产设计,矿山规模由1000万吨提高到了1250万吨。

  2009年,南芬露天矿与本钢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三期扩帮四期开采设计,矿山规模由1250万吨提高到1500万吨,年剥岩量为8400万吨。南芬露天矿四期露天开采境界内矿石量4.5亿吨,岩石量15.7亿吨,矿山服务年限33年,稳产20年,扩帮过渡期21年。

  产量提升、科技进步、绿色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矿山见证了观念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伫立矿山之巅,俯瞰露天采场,牙轮钻高耸,电铲运转,运矿车辆往来穿行,一片繁忙景象。此时,坐在生产指挥中心内的调度员杨继民,正紧盯着大屏幕上的车辆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认真观察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前矿山调度指挥全靠人工电话传达信息,速度慢、易出错,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直观看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就可以完成对生产现场的调度指挥,判断更准确了,生产效率也更高了。”

  近年来,本钢不断加速智能化矿山建设步伐,通过研发改进,将计算机、现代通讯、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等先进手段与矿山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将矿山生产操作缩小到电脑“指尖”。

  不仅如此,该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家四代矿山人,从我爷爷到我儿子都在南芬露天矿工作。曾经的矿区,大车一过漫天尘土,现在已是满眼绿色。你看,矿山广场、儿童乐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废石堆,现在已经改建成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区,我父亲退休后几乎天天去。”每天清晨,48岁的南芬露天矿后勤作业区职工张敏都和父亲一起出门,父亲去矿山广场遛弯,张敏则到单位换好工作服后和同事们一起到矿区各处清理垃圾。良好的环境,让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