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江:理性看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2019-04-30


  中国钢铁新闻网讯(记者 王德义)产能过剩是包括钢铁在内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钢铁行业尤为典型,并被认为是目前行业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在8月3日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徐乐江会长着重谈到了目前热议的产能过剩的话题,并指出全行业需要进一步认清钢铁产能过剩的实质,要理性看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界定产能过剩?

  

  根据公开报道的统计数据,宝钢经济管理研究院梳理发现,从2000-2012年的13年时间内,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2006年以前基本都在80%以上,但超过90%的年份只有一年(2002年曾达到92.41%),2006年以后产能利用率回落到了80%以下,但基本维持在75%-80%的区间。

  

  “行业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存在一定正向变动关系,但不是很严格的对应关系(个别年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而行业销售利润率反而上升,如2003、2004年)。”徐乐江在讲话中表示:“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业就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呢?而这10多年恰好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会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么快速发展的?我看没有,这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过去的10多年中国钢铁产业并不存在真实的产能过剩问题(至少在2006年之前)。”

  

  徐乐江指出,我们不能以100%的标准来衡量产能过剩与否,事实上这不可能达到。各个国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和产业生产组织水平确定不同的“产能充分利用率”,以钢铁为例,欧洲是以75%、日本是以78%作为分界线的,中国的钢铁业规模庞大,回旋余地大,所以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应该认为是产能充分利用了。

  

  “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在2006年前中国就不存在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2006年以后直到现在,中国钢铁业也只是轻度产能过剩。”徐乐江认为,75%-80%之间的产能利用率为轻度产能过剩,70%-75%之间为中度产能过剩,而低于70%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大家都知道欧美、日本历史上都出现过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极度的产能过剩,因此我们最困难的时期远未到来。”徐乐江如是表示。

  

  如何正确认识产能过剩的危害性?

  

  “今天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演变状况基本与当年西方老牌钢铁大国相似,不同的是由于中国钢铁业的体量过大,相同的产能过剩率造成的庞大绝对过剩量使得危害性被放大。”徐乐江指出,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产能过剩问题,既要看到这一现象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摈弃妖魔化倾向,也要看到这一现象现实的积极意义:

  

  首先,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徐乐江认为,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都是相似的,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只是不同的产业各阶段经历的时期长短不同而已,但成熟期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产能过剩,这也是检验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徐乐江表示,“进入成熟期后的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并伴随行业进入衰退期,因此要适应这种状态,我们只能缓解这种过剩状况而绝不可能消除这种现象。 ”

  

  第二,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徐乐江分析指出,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是供给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或者供给虽然没有增长但需求下降。这说明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竞争是充分的,对需求方来说是有利的。

  

  在徐乐江看来,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当然,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因此要消除严重产能过剩。 ”徐乐江补充道。

  

  第三,不能将产量过剩等同于产能过剩。有人说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到全面的产能过剩时期,不仅落后的低端产能全面过剩,而且高端产品如取向硅钢、高强度汽车板等产能也出现过剩。对此,徐乐江表示,对中国钢铁业的总体产能过剩没有疑义,但不能认为中国钢铁业所有品种的产能都过剩,这是混淆了产量过剩与产能过剩的不同概念,极易误导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产能过剩是一个产业长时期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伴随着这个产业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始终。而产量过剩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是因为需求突然受到抑制而出现的短期供大于求。”徐乐江提出,中国钢铁业在高速成长期曾不断出现的这一现象是产量过剩而不是产能过剩。随着需求增长的恢复,产量过剩问题自然消失。

 

  “中国钢铁业目前出现的所谓高端产能过剩实际是产量的短暂过剩,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钢铁需求结构也会升级,目前的高端产能过剩仅是一种假象,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钢铁与下游产业发展周期不同步的必然现象。 ”徐乐江最后补充道。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