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会消息

郑学选: 未来建筑业要做到“三个更加”
时间:2020-01-16| 编辑:周利勇|【
 本报记者 何惠平

“钢铁工业和建筑业是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钢铁为建筑撑起了铮铮铁骨,建筑又为钢铁打造了展示舞台。两者既并肩发展,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1月11日,在钢协六届一次会员大会上,中国建筑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郑学选在产业链合作与发展专题报告会上指出,“两个行业之间以及建筑企业和钢铁企业之间都需要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郑学选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建筑集团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建筑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并详细分析了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

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相互促进

郑学选表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建筑业和钢铁工业同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起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680亿元增加到90万亿元,年均增长8%;中国的钢材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9亿多吨,年均增长13%;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加至24万亿元,年均增长13%。“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钢铁工业和建筑业是一对携手共进的亲密兄弟;另一方面,钢铁工业和建筑业增长速度都高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两者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又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郑学选认为。

投身市场经济始终坚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郑学选介绍,中建集团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一些成员单位的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诞生之初。2019年,中建集团居《财富》“世界500强”第21位、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4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建集团实现了从“任务靠分配、支出靠供给”的传统国企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的转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中建集团投身市场经济所始终坚持的。总结起来,中建集团改革发展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市场为大。中建集团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坚定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坚定不移开展差异化竞争,果断推行“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市场策略,主攻高端、兼顾中端、放弃低端。

二是坚持主业为基。多年来,中建集团始终坚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公司的主业。房屋建筑是主业中的主业,全力推动其保持领先地位,始终做技术的引领者、品质的代言人;积极完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建集团不断强化房地产业务优势,落实“房住不炒”,坚持稳健经营,重点发展住宅开发业务,稳步增持运营资产,持续探索新型业态,始终保持效益领先、品牌领先和规模靠前的态势。

三是坚持人才为本。中建集团实施“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策略,系统规划和建设竞争力一流的人才队伍;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农民工向现代建筑产业工人转变,并对国内优秀人才全面出海和海外人才吸纳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

四是坚持创新为要。中建集团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三大方向科研工作,催生出众多创新成果。通过模式创新优化生产关系,中建集团着力推动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了从“单一建楼”向“综合建城”的不断升级。

建筑业发展过程面临的

挑战与机遇

“建筑业面临着什么挑战?”郑学选表示,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态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的背后是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同样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

二是建筑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压力。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建筑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招工难,尤其是出现以缺乏技术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短缺”。此外,大规模建筑工业化、智慧建造、绿色建造虽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完全成熟。面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引领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建筑业面临着生产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

三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业也是污染大户,其中建筑垃圾、建筑扬尘和建筑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建筑业的资源消耗居高不下,因此,建筑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真正的绿色建造迫在眉睫。

有挑战也有机遇。从房建市场来看,短期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更新、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未来,城镇化进程将为房建业务带来持续发展动能。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人,房屋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00亿~900亿平方米,目前尚有较大缺口,市场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从基建市场来看,中央强调,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战略性项目规划实施。在重点领域上,如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农村公路和水利等设施,以及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带来较多的市场机遇。在区域战略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等蕴含着广阔的基建空间。此外,政策效应也为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

郑学选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大而不强也是客观事实。未来建筑业或建筑企业应该做到“三个更加”。

一是经营布局要做到更加全球化、区域化。随着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中国建造必然要走出国门、成为又一张闪耀全球的“中国名片”。建筑企业要持续发力国际市场,全面提升竞争实力,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参与全球竞争。

二是业务模式要做到更加一体化、专业化。这在客观上推动建筑企业必须形成一体化能力,具备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本领。

三是生产方式要做到更加智慧化、工业化。建筑企业应加强智慧建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尤其要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智慧设计、智慧工地、智慧企业等领域重点发展、打造优势。同时,要积极抢抓建筑工业化的机遇,特别是注重发挥钢结构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作用,这也将为钢铁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我们希望能够与钢铁企业一道抢抓发展机遇,携手共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郑学选表示。

(本报实习记者张琪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