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厚板市场:2013 厂商很“忧伤” 2014或大范围“洗牌”

2019-04-30


  回顾2013年的中厚板市场,总体表现让经营该品种的生产企业和钢贸商很“忧伤”。价格一年中有7个月是下跌的,价格差最大达到635元/吨;库存总量震荡起伏,部分地区库存水平降至7年来的最低位;生产企业时常为后续接单而担忧,经销企业也是利润微薄甚至亏本赚吆喝;新的厂商合作模式逐渐出现。 

  从价格来看,2013年全年,中厚板价格跌多涨少。1月~2月份,国内23个主要市场的中厚板均价还是小幅上涨的,并在2月22日达到全年最高价位4108元/吨。但很快市场价格就步入下跌通道,并持续4个月之久,直至7月1日跌至3562元/吨。虽然自7月份开始市场开启了一轮不到2个月的小幅反弹行情,但随后再次步入长达3个月的下跌期,至11月30日触及全年最低价位3473元/吨。12月份,由于中厚板市场普遍存在缺货、断货现象,价格小幅反弹。 

  从库存来看,截至12月27日,国内31个城市的中厚板库存总量为143.29万吨,这一数据与今年初的141.45万吨相差不大。不过就同口径数据对比来看,今年中厚板平均库存要比2012年少21.57万吨,降幅达到13.04%,这也说明今年中厚板经销商囤货热情明显下降。其中,在2013年春节前后,国内中厚板库存总量上升非常迅速,3月1日时库存量达到181.05万吨,触及今年的最高水平,比1月11日(今年最低位)增加40.9万吨。随着价格的下跌,中厚板库存总量持续下降(除了国庆节期间库存量有所反弹外),降至低位后一直徘徊在142万吨~145万吨之间。 

  从生产来看,2013年,国内中厚板生产企业开工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月~11月份,国内中厚板总产量为6366.6万吨,较2012年同期增加194.2万吨,其中绝大多数为特厚板的增量(129.9万吨),厚板增量为44万吨,中板增量为20.3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6月份,国内中厚板生产量一度为负增长。进出口方面,1月~11月份,国内中厚板出口总量为390.65万吨,较2012年同期减少29.31万吨;进口总量为112.33万吨,较2012年同期下降17.27万吨。 

  从需求来看,2013年,国内中厚板表观消费量较2012年有所增加。1月~11月份,国内中厚板累计表观消费量为6083.86万吨,较2012年同期增长3.14%。而且国内中厚板市场库存总量低于2012年平均水平,说明2013年中厚板下游需求实际上还是小幅增长,只不过增长水平不及其他品种。 

  从厂商的营销模式来看,2013年,许多中厚板生产企业加入钢厂直销或代销的行列。例如,华东地区的几家二线钢厂开启了厂提资源服务,贸易商或下游终端都可以从钢厂仓库直接现款购买资源,无须提前预定或者支付保证金,而部分钢厂还对月度销售量满一定量的商户进行返利。此外,后结算模式逐渐流行,即钢厂不再具有绝对的定价权,而是将定价权交给市场,按照货源抵达市场后一个结算周期的平均价对商家订的货进行结算。 

  目前国内各地区中厚板库存量都处于低位,个别市场(如上海)的库存量已经触及近7年来的新低,许多地区都存在规格资源短缺的现象,因此春节前国内中厚板市场价格风险很小,局部地区市场价格或许还有上涨的动力。预计2014年春节后随着新货资源的陆续抵达,加上市场价格上涨助推钢厂生产积极性上升,后期现货供应压力将增大,这可能成为价格步入新一轮下跌的主要诱因。 

  由于长期亏损,2014年中厚板生产企业或面临一轮较大范围的“洗牌”,部分厂家或许会永远退出舞台。此外,为了摆脱亏损格局,钢厂也将更加关注产品升级,加大下游直销力度,抢夺营销环节的利润,后结算和代销模式也将更为普遍。就市场价格而言,2014年国内中厚板市场均价将低于2013年,价格波动幅度可能进一步收窄。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