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研究的技术很多,投入也很多,形成的成果也很多。但是,真正对钢铁行业以及其他行业能够发挥重大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这是我们在科研方面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唐历在驻地接受《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投入应重点面向基础产业
当前,深化改革已深入到全国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在唐历看来,钢铁企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投入方面,从研发到形成成熟的技术,再到最后实现产业化,要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唐历表示,现在攀钢研究院最关注的是科研投入能否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政府的投入能否真正投入到基础产业,能够支撑引领支柱产业,提升竞争力。
其次是涉及一些大的技术研发问题时,要发挥协同机制。例如,过去攀枝花的资源开发是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而在今天,企业已成为创新的主体。但是,攀枝花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比较容易开发和回收的都已经做完了,剩下的都是技术研发的难点。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研发能力是有限的。现在,企业经营形势又这么困难,从资金力量上来说也不够强。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凝聚全国力量形成合力进行科技攻关是改革的方向之一。
另外,目前大部分科研项目的申请办法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发布一个指南,在起草过程中征求各行各业的意见,对一些共性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点信息进行汇集以后向外发布,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指南去申请项目。相对来说,指南写得都挺好,但是这些指南是针对全国、全行业或是本地区的,其指导性和针对性相对来说有些欠缺。
引进人才也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科研机构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而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机构来说(像攀钢研究院,研究方向很明确,主要是攀西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在引进人才方面,唐历的看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进人才也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人才作为一种资源也有市场价格,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基本都是“80后”、“90后”,他们对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市场价值判断,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果,进而获得一定的回报。“现在光靠说教已经不行了,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就招不到好的人才,就难以形成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唐历这样表示,“同时,研发机构所处的地域、位置和生活环境配套设施如何,也是大家考虑较多的问题。”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须技术先行
在谈到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时,唐历表示,无论是钒钛资源利用,还是节能环保,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攀枝花的资源很丰富,但是资源禀赋比较差。尽管钒钛磁铁矿丰富,但是这样的矿难采、难选、难分离。由于其含铁量很低,能耗比高品位的铁矿高;矿石里有些杂质元素,比如硫含量是其他矿石的十几倍,势必会带来较高的环保处理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唐历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企业现在的困难状态。“这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期盼。”唐历表示。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成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目的是通过攀枝花的试点,探索怎样更好地建设资源性城市。从这点来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就是要研究能不能走出一条资源利用的新路子,而前提就是技术创新。
据唐历介绍,从去年开始,已经针对该试验区启动了100多个相关研究项目。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筹划,如四川省政府正在准备向全球招标,针对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设立了十大项目,现在正处于对需求的梳理阶段,预计这10个项目的投入不会低于1亿元。“攀钢也在作准备,作需求分析和前期的技术性探讨,积极与用户对接,争取在全球性的招标下有新的收获。”唐历表示。
唐历向《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表示,他向两会提交的建议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密切相关,主要是国家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建议有分类的指导政策,不要搞“一刀切”。他坦言:“比如采选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不是我们不重视环保,而是有技术方面的问题。”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 郭小燕 实习记者 郭俊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