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海螺”吹出幸福歌

2020-08-26 10:00:00


海螺村远眺。

果蔬丰收了,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浇灌用水欢畅涌出。

村里的草莓大棚。

在汪进福家度周末的客人。

 

  沈小平(首钢水钢) 文/图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海螺村辖16个村民小组,共有1467户5954人,山村周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呈喀斯特地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适宜玉米、土豆以及豆类、蔬菜等多种作物的生长。

  以前,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经济一直没有大的发展。村民们自耕自收的生活像绕山而过的乌江支流三岔河,在绿树红花映衬下,简单又宁静地在时光隧道中流淌着,无人惊、无人扰,只有蝴蝶嗡嗡地飞。

  历史的车轮驰入21世纪。2014年,国家开始全面部署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由此唤醒了沉睡的山村。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神州大地掀起了精准扶贫的热潮……

  首钢水钢公司尽显央企担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贵州省委、省国资委等组织下,迅速成立了结队帮扶领导小组,把海螺村作为水钢脱贫定点帮扶村之一。水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伟及班子成员多次到海螺村实地调研,多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海螺村帮扶相关工作,制订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不断加大人、财、物投入,持续全面地对海螺村进行帮扶,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海螺村实现整体摘帽脱贫。

  选派得力干部驻村 推藩篱 促发展

  张家相是水钢技术中心化验室主管师、高级工程师。他身材高大魁梧,面庞黝黑,给人以淳朴、实在的印象。老张1982年毕业于重庆钢铁学校分析化学专业,在水钢技术中心化验室一干就是30多年,是水钢权威的化学分析专家。

  一直与技术打交道、临近退休的张家相,光荣地被选派到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2016年4月20日,水钢正式向他宣布了组织决定,由他出任海螺村第一书记。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张家相暗下决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作为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一定要完成好水钢交给自己的工作,不辜负组织和村民们的期望,吃点苦、受些累,甚至受一些委屈都无所谓。

  面对困难,是党员就没有退缩的理由,张家相鼓励自己豁出去,大干一场。

  2016年春末夏初张家相来到海螺村时,空气中透着牛粪与猪食混合的乡土味。他熟悉这种味道,这是肥沃土地特有的味道,是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烟火气息。

  当时,海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03户1000多人,多为少数民族村民,贫困程度较深,个别的贫困户甚至还住茅草屋、岩洞。村里都是土路,居住环境脏乱,因缺水导致经济作物产量低、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离“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较远。村支两委一班人为破解困局想了不少办法,但成效不明显。张家相意识到,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基石。于是,如何让自己这个“外来人”快速转变为乡亲们信任依靠的“自家人”,通过党支部把全村党员团结起来、责任动员起来、热情发动起来、思想统一起来,突破思想藩篱,成为扶贫攻坚的领头羊、示范户,以点带面地在全村掀起“人人能脱贫、人人敢脱贫”的追赶热潮,是张家相尽快打开扶贫工作局面、履行好驻村第一书记职责的首要任务。

  海螺村春末夏初的星空显得温馨静谧,晚风吹过,稍有凉意。在村里那株老杨树下,一堆篝火把党员们的心照得亮堂堂的。大家围坐在张家相身边,听他讲党的好政策、村里的好前景、水钢的好帮扶,交心鼓舞的话,伴着大家手中一闪一闪的水烟筒涌动着。党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就像熊熊燃烧的篝火,越来越旺,照亮了夜空。

  “张书记,明天你去我家看看,帮我谋划一下,我早就想过富裕日子了。”党员穆显成按捺不住早日脱贫致富的心情,站起来对张家相说。

  “好呀,不过你别只想着自己致富,也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共同奔小康。”张家相看到党员们跃跃欲试的样子,非常高兴。

  “老穆,听张书记的话,你家多养几头猪,卖个好价钱,当个致富带头人,张书记到时给你发个大大的奖状。” 党员陈林的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把沉睡的海螺村也笑醒了。

  党员们的劲提起来了。张家相趁热打铁,成立了4个党小组,组织村里的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和培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把100余名党员紧紧地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大家走进各家各户,讲政策、做动员、说远景、调纠纷、解矛盾,扫除了村民们安于现状的思想障碍,打破了禁锢发展的藩篱,激发出村民们由以前“难富”到现在“要富”的内生动力。

  “感谢张书记帮我办下来了残疾证,让我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我更要自食其力。”村民竺学友一说起张家相开着车不辞辛苦地带着他往返多次去办理残疾证的事,心里总充满了感谢。

  “我能在家里读上书,全靠张书记。”王蓉蓉因肢体残疾错过了读书年龄,可她渴望读书的愿望一直不曾泯灭。张家相及时联系学校老师送教上门。王蓉蓉拿到课本的那一刻,开心得热泪盈眶。

  张家相用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说:“张书记是为咱们办好事、办实事、办难事的好书记。”

  在水钢、村委会、村民等多方努力下,海螺村很快实现了全村1464户村民串户路、庭院硬化的目标,修通水泥公路42公里。几年来,水钢公司为海螺村困难党员、贫困户、希望小学、公共阅览室等捐款捐物近40万元,同时用购买海螺村家禽蔬菜、义务为海螺村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等方式进行扶贫,无偿在水钢厂区周边的繁华地带拿出近300平方米的门店,专卖海螺村绿色农副产品。这一组组数据、一次次行动,无不凝聚着水钢对海螺村的深情厚谊。

  “以前去山外面卖菜,来回走路要五六个小时,还要背东西,哪个吃得消?现在不同了,路通了,开车40分钟就能到城里,自家种植的东西拉到城里都很新鲜,不愁卖。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水钢,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村民穆显成的父亲、81岁的穆华鹏老人身板硬朗,站在刚建好不久的3层楼前,说到这几年村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倾情投入 精准补短板助村民致富

  环境的改变、生活的改善、收入的提高让海螺村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可他们想大干一场的念头因缺水而受到阻碍。

  “我们是想种而不敢种,想养猪也不敢养,没有水啊!旱季喝水都要去两公里外的地方去挑。”穆显成说,自己以前去挑水,不知把木桶摔破多少个。

  缺水成了海螺村进一步增加收入的瓶颈。没有水,养殖业、种植业的规模就扩大不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不结束,村民们的钱包就鼓不了。张家相刚到村里没多久,就感觉到缺水是个大问题。他一边与村民在大山中寻找水源,一边向水钢汇报,讨论解决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发现一处洼地,一股暗河水长年累月地流淌,正好可以利用起来。但暗河远离村寨,引水费用村里根本承受不起。

  不能让海螺村奔小康的脚步就此停下,村民们的烦恼事就是水钢的“挂心事”。2019年夏,在王建伟直接关心安排下,水钢设计、施工等单位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完全可以通过管道和蓄水池的接力方式,为海螺村修建“基本农田灌溉工程”。

  水钢捐资200余万元,按照规划,在海螺村修建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300立方米高位储水池1座、5立方米集水池1座,安装水管网络1.5公里、供水管道3公里,建设水泵站、供电站等附属设施1套。工程于2019年8月12日开工、9月30日竣工,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打开自家的水龙头,清澈的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村民通过“小管道”收获“大效益”,打通了村民们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独特的高山气候条件、充足的灌溉水源、便利的交通,使海螺村成了“香饽饽”,当即引来了“金凤凰”。村里与大连华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建设草莓种苗繁育示范基地的协议,前期共种植草莓200亩、50万株,招用村民60余人,每天给村民增加劳务费收入80元;新建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科研培训中心,使农民得到培训,学到草莓育种、种植技术;全村完成土地流转7963亩,退耕还林3301亩,受益农户达到310户,共1012人,户均增收2587元;种植20亩草莓、700亩半夏、10亩羊肚菌,几项叠加产生了规模效应,全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300多万元,实现了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村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化为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涌现出蔬菜种植大户田茂芳、养猪大户穆勇、养兔专家李玉松、烤酒专家刘启银、李子种植大户田茂昌等能人。

  “全靠党的好政策和水钢派来的好书记,有了水什么都能种。以前是自己种点吃,不敢种多;今年我种了3亩辣椒,闲时约几个人拿到集市上卖。 今年2月份到现在,在草莓基地做工,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娃娃还在读书,大的上高二,男人去世了,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和亲戚的一个孩子,日子虽然不十分宽裕,可该承担的就去承担。只要自己努力勤劳,还是能过得好的,将来会越来越好。”坐在村民符梅花足有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家里,看到现代家具、电器等一应俱全,室内装修一新,听着她娓娓述说着生活的变化。从她的眼神里,感觉到对未来的憧憬,没听到一声叹息。此时,窗外院角的那棵花红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树枝。

  深层推进 打造现代版靓丽新农村

  通了路、有了水、平了地,海螺村变了,变得整洁有序;海螺村人变了,变得朝气蓬勃。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人王安石的诗,是当代海螺村的真实写照。

  2019年,为使新农村建设再上一层楼,让农民合理改善膳食结构、靓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适时推出建设“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计划。工程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要求为原则,利用村民房前屋后零碎空地,因地制宜将“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建设与村庄整治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拆旧复绿相结合、与一户一景建设相结合,打造出春赏花、夏摘果、秋度假、冬赏雪的立体综合新型农村新地标。

  初秋八月,走进海螺村大坡8组,只见一个个棚架、一垄垄菜园、一组组果树、一排排栅栏成为当下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小康菜园”不仅扮靓了乡村环境,也进一步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成为丰富老百姓餐桌、增加收入的新亮点。

  “小菜园就在家门口,管理、采摘都很方便,想吃菜就去摘一把,还无污染,我准备建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来这里休闲度假。”村民周绍学指着干净卫生的院子和美观漂亮的楼房,说着自己的打算。

  “汪老板,麻烦准备一只土鸡,明天我带几个朋友来你这里聚聚。”

  “好好,我马上就去准备,多来几个客人都没问题。”今年7月初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海螺村“进福园”烙锅店主汪进福接到从六盘水市打来的一个订座电话,心里乐开了花,美滋滋地哼着歌出门购土鸡去了。

  今年7月份,汪进福家的“小康菜园”建成后,菜还是以前的菜、瓜还是以前的瓜,但穿上“新衣”的菜园颜值大增,人气大涨。他想到城里人喜欢在周未到乡下的“农家乐”休闲游玩,便开起了海螺村本地特有的烙锅店,慕名而来的城里人洛绎不绝,这样的订座电话,每个周未他都会接到很多个。

  “小菜园可以让城里人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我们的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我今年48岁,庄稼汉在家门口当上了老板,这在以前真是不敢想象。我们的好日子红火着呢!”说话间,汪进福掩饰不住幸福之情。

  让“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短时间取得这样明显的实效,离不开水钢博宏公司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

  今年5月初,草长莺飞,随着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水钢投资10万元帮海螺村建设“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开始实施。

  “你们要用过硬务实的作风,创造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这项攻坚任务,决不辜负水钢和博宏的期望。”水钢总经理助理,博宏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达勇对派驻海螺村进行“小康菜园”工程建设给予规划指导的职工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给海螺村提供工程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经验,帮助海螺村搞好工程建设,水钢博宏公司被指定为具体实施帮扶责任单位,第一时间抽调了孙庆、陈向军两名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能吃苦耐劳、有技术专长的党员干部长驻海螺村,对“小康菜园”工程建设样式和质量进行规划、指导、协助、跟踪服务。

  他们自5月初进村后,就与张家相一起,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走家入户、调研分析,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宝贵资料。他们与其他驻村扶贫人员一起,制订了实施办法和方案,在20多天的时间里, 发动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撂荒地、拆除旧房的空地和其他可利用的闲置地,采取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方式,用木棍、竹条、砖瓦、石块等材料,建设了18户标准示范户,再推广至其他农户,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第一阶段80多户村民的小菜园打造成了“有人气、有喜气、有福气”的“幸福园”。

  “海螺村‘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工程能取得好成绩,离不开水钢博宏公司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现在在村里,每个驻村的人我们都认识,亲得像一家人。这里也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走走。”听着这样的话,博宏公司帮扶人员心里真是美滋滋的。他们通过帮扶海螺村“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让一个个种着各种蔬菜和瓜果的“小康菜园”,变成小小的“绿洲”和“钱袋”,“镶嵌”在村村寨寨的房前屋后,真是美了环境、富了百姓,让“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个昔日的“夜郎标签”,成为了历史。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