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理事会

【直击钢协六届二次理事会】何文波: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国钢铁工业既大又强发展增添了勃勃生机
时间:2020-08-05| 编辑:徐可可|【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徐可可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7月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此次会议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交替的重要时间节点上,畅谈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钢铁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定位新的创新发展目标和任务。 

  在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纵观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大创新贯穿其中,从引进、消化、整合、创新,到形成跨越,引领高质量发展,钢铁工业科技发展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钢铁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时至今日,我国钢铁产业已建立起基本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国钢铁工业既大又强发展增添了勃勃生机,为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何文波)

  

  

  何文波从三方面阐述了中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一是科技创新推动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很多人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粗钢产量只有不足16万吨,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经过钢铁人30年的努力,中国粗钢产量也只有3178万吨,占当时世界粗钢产量的4.4%。1978-2019年,40多年时间,中国钢铁工业努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的旺盛需求,钢铁生产规模加速扩大,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后,我国粗钢产量持续居于世界首位,2019年达到9.96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50%以上。同时, 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钢材净进口国转向净出口国,产品自给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一发展时期,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技术改造起到了决定作用,平炉改转炉、模铸改连铸、轧制生产的连续化、装备大型化及自动化发展,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优化了产品结构。截至2019年底,我国22大类钢铁产品中有19类自给率超过100%,其他3类超过98.8%,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钢铁工业的产品创新,极大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实现了钢铁产业的自我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在国际钢铁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是科技进步支撑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经过几代钢铁人的不断努力,中国钢铁工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提高,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产业技术装备提升和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钢材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根据协会统计,2010-2019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生产的粗钢中,低合金钢和合金钢占比由39.79%提升49.73%,高性能钢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带动并支撑了下游用钢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钢铁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下游用户对高端钢材的需求,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强国的需要,钢铁工业紧跟市场需求,在新材料研发和解决“卡脖子”产品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些产品已实现由跟随向领跑的跨越。以宝武 QP1500 为代表的第三代高强度汽车钢的研发应用,不仅为我国汽车轻量化提供了10%-20%的减重空间,也使我国高强度汽车钢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汽车钢品种规格已覆盖欧美日韩和自主品牌需求,高性能汽车钢的开发应用为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供了支撑。高钢级X80管线钢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支撑了我国西气东输管道建设,也成功助推我国长距离油气管道建设与输送技术实现由跟随向领跑的跨越。太钢研发系列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手撕钢),超宽软态 0.02mm 不锈钢箔材达到世界领先,不仅实现国产化替代,还出口到欧美。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支持 “中国名片”走向世界,钢铁人紧跟需求,研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钢铁新材料,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产品。“十三五”期间,极低铁损取向硅钢、600~750MPa级高精度磁轭钢、先进核能核岛关键装备用耐蚀合金、核电用不锈钢、高品质汽轮机叶片钢、 低温管线钢、极地特种低温钢等高端产品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用于特高压变电站、华龙一号核电、雪龙 2 号等“大国重器”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防军工领域。国产大飞机起落架用钢、高铁轮对用钢、高铁转向架用钢也已具备了国产化替代能力,为国家降低大飞机和高铁建设投资,全面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没有关键材料的突破,就没有中国制造的强大。中国钢铁已具备为中国制造业“强筋壮骨”持续提供高品质材料支撑的能力。  

  三是科技进步促进钢铁工业体系完备可控发展从1978年我国决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开始,我国钢铁工业开启了引进技术再创新进程。时至今日,自主创新已逐步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钢铁工业同中国经济一起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已逐步掌握了大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炉外精炼、 连铸、板带、热连轧、冷连轧、无缝钢管等先进生产技术,钢铁装备实现了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连续化、紧凑化、长寿化。  

  “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通过特大型露天矿的高效开采、难选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选矿、超大型焦炉技术装备、高炉高球团比冶炼、超纯净不锈钢脱氧及夹杂物控制、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制造、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微合金钢板坯表面无缺陷连铸、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热轧板带材表面氧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钢铁制造水平。与此同时,薄带铸轧、低碳冶金等前沿技术的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时至今日,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部分重点钢铁企业创新能力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实现了焦化、造块、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 95%以上(按重量计算)。我国已具备自主建设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相继建设了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山东日照、宝武湛江等多个大型钢铁基地,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我国钢铁技术装备不但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还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项目实现了走出去,为河钢塞钢、青山集团印尼不锈钢基地、盛隆冶金马中关丹产业园综合钢厂、德龙钢铁印尼德信综合钢厂等海外投资钢厂提供了保障,实现了中国钢铁科技进步成果与世界共享。

    

  

  (图为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