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炳利:坚持自主创新,筑牢强国根基

2020-08-31 10:11:54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何惠平

  “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钢铁工业的强大支撑和品质保障。同时,推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也是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重要任务。”8月25日,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下简称中国一重)隋炳利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冶金报社协办的2020年高质量发展·装备与钢铁同行 冶金先进技术装备创新推进会上表示。

  隋炳利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包括中国一重在内的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各钢铁兄弟企业一道,强化开放,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并正在毫不动摇朝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奋勇前进。

  担当使命 撑起强国强军的钢铁脊梁

  隋炳利介绍,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一五”至“二五”期间,国家进行“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钢铁工业布局,同时形成了以“八大重机厂”(简称“一大天沈、二上洛太”)为代表的全国重型装备制造布局,为钢铁和装备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钢产量快速增长,钢铁和装备工业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198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1996年突破1亿吨。钢铁装备企业先后引进700多项先进技术,加快了钢铁生产技术结构变化进程,并不断缩小与世界钢铁先进水平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钢铁和装备行业进入自主开发阶段,一批先进冶金工艺技术生产线布局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和装备工业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自主创新,进入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阶段。

  如今,我国粗钢产量已经占据世界钢铁业的“半壁江山”。今年,在新材指数2020世界钢铁企业技术竞争力分级评价排名中,共有50家企业入围,其中31家是中国企业;中国钢企共有2家进入前10名,宝武位居第3名、鞍钢位居第8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必将深度影响和引领世界钢铁和装备行业的发展。

  牢记嘱托 打造固本强基的装备重地

  隋炳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8月、2018年9月两次视察中国一重,并指出:“看看一重,这是我一直的心愿。一重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立过功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国家要发展,制造业要发展,装备制造业是重中之重,是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一重要知道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

  隋炳利表示,建厂近70年来,中国一重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秉承“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累计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500余万吨,开发研制新产品421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75项。

  “中国一重始终在冶金装备领域深耕不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特别是近20年的艰辛探索,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冶金装备设计制造领军企业、世界冶金全流程设备供应商。目前,中国一重冶金高端轧制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近80%。”隋炳利表示。

  开创冷连轧自主设计制造技术先河。中国一重始终致力于冷连轧技术自主设计,始终致力于冷轧技术升级发展,始终致力于冷轧技术与世界接轨。经过几代一重人的努力,中国一重成功开发了650mm~2130mm全系列规格的冷轧机组设计制造技术,轧制钢种涵盖普碳钢、家电板、汽车板、硅钢等,先后解决百余项冷轧设计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引领国内热轧技术装备转型升级。中国一重参与了我国全部大型钢铁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已完全掌握了现代冶金热轧成套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截至目前,中国一重累计为国内外10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提供了包括热连轧生产线、短流程无头轧制等先进技术生产线近200台(套),在该领域创造了国内数个“第一”。

  砥砺共进 实现钢铁和装备行业的转型升级

  隋炳利指出,受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低速发展影响,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着深度调整,同时钢铁装备制造企业也亟待加快实施智能化技术升级改造和全面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钢铁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互为上下游产业,始终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钢铁与装备行业应主动适应和把握发展机遇,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统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畅通钢铁制造、装备制造与服务的市场需求衔接,全面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隋炳利强调。

  一要强化创新协同,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随着我国钢铁装备技术创新逐步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转变,技术创新日益呈现高复杂化和高投资化趋势,亟待通过集成创新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通过新技术的嫁接和再开发拓展新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工艺创新和新材料应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在钢铁装备领域,中国一重将切实加大与各钢铁兄弟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力度,着力解决“连铸—高温轧制一体化技术与装备、高精度无头轧制短流程工艺技术装备等钢铁业和装备制造业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力争用2年~3年时间,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一批重大突破。

  二要强化能力协同,着力提升核心装备制造水平。当前,国内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局限于单纯设备制造领域,部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实际使用参数研究还相对缺失,亟待加快构建完善跨单位、多层级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卡脖子”和替代进口等国家方向性的产品创新指南落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隋炳利指出,中国一重正依托“重型高端复杂锻件制造技术变革性创新能力建设”16万吨超大型压机装备项目等,积极组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联合体,开展从设计、工程试验到最终为国家提供重大技术钢铁装备所需基础材料的全流程研究,加快提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能力。

  三要强化产业协同,着力推动服务制造融合发展。“钢铁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加快从单一设备制造增值向设备制造、技术服务产业协同增值转变。”隋炳利强调,“通过制造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革新装备制造企业和钢铁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而提高产业、装备、服务融合创效能力。”

  四要强化市场协同,着力提高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除国内的巨大市场外,国外市场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隋炳利指出,应通过不同形式,强化建立钢铁与装备行业及企业间更广泛的合作平台,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通过“拼船出海”“借船出海”等推动钢铁优势产品率先“走出去”,实现钢铁产业和钢铁装备制造相互辅助、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通过战略性并购和合作,实现全球知名品牌和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有或为我所用”,持续提升价值链中分工地位和全球钢铁产业话语权。

  五要强化理念协同,着力推动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当前,绿色化、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5G、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应用大大加速,应着力从企业全方位、制造全流程、产品全周期等角度,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优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

  隋炳利指出,目前,中国一重正在系统地对制造装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大型洁净钢平台技术升级改造,大型冶金成套装备专业化、区域智能化制造升级研究等项目;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把钢铁装备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系列化产品的参数化和模块化设计、关键零部件的芯片化设计等,积极参与建设高端装备产业共享制造平台,打造服务型装备制造的生态圈。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