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图片  |  现场直击  |  高清图集  |  精彩语录  |  特刊报道

首页 >> 奋斗·启航之独家报道

字符间跳动着的火热“鞍钢心”——记《钢铁红流》作者、鞍钢职工王帅
时间:2021-01-29| 编辑:陈曦|【
王帅采访鞍钢老职工留影。

王颖(鞍钢集团)


  或许,王帅(笔名安岗)不曾想过与鞍钢能有这样的缘分——在他的笔下流淌出几十万字关于鞍钢的记忆,他也因此成为第一部大跨度记录鞍钢历史的文学作品的作者。

  或许,从十几年前王帅选择鞍钢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热爱文字的年轻人与鞍钢的情结。

  在2021年1月,一个寒意浓浓的冬日,笔者与王帅畅谈《钢铁红流》的创作点滴,感受他对鞍钢的款款深情。

  与鞍钢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带着辽宁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的毕业证书,土生土长的鞍山人王帅满怀欣幸地来到鞍钢。这位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喜欢思考并脚踏实地生活的年轻人,在那年夏天有过这样的内心独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到鞍钢这样国内知名的钢铁企业工作,是我人生最好的前行之路。”

  当年7月,迎着夏日的暖风,带着心中的梦想,王帅走进鞍钢,成为鞍钢股份冷轧硅钢厂的一名机械点检员。即使时光的年轮走过10多载,他还记得当初走在厂区时的喜悦心情。他说:“我从小在鞍山长大,父母都是教师,家里没有鞍钢人。但是我一直能够感觉到鞍钢默默地在那里矗立,高大而神秘。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兴奋还有自豪。”性格内敛的王帅用早来晚走、刻苦钻研坚守他对工作的一份执着。他认真地跟着师傅们学习技术,负责地对待每一次点检;他兴致勃勃地参加厂里的定期培训,也跟工友们畅谈理想……工厂,成为他生命中一个温暖的别称,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就会这样一直待在车间。

  其实,那段平静的日子背后,喜欢阅读的王帅并没有虚度。工作之余,他把自己沉浸在书籍里,地理、经济、政治、文学,门类繁多的读物把他的业余生活填得满满当当。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得到其充分地实践,他曾经在自行车上骑行了21天走进西藏;还先后写过几本小说,虽然最终没有如愿跟读者见面,但丰富的体验使这个年轻人看起来有一些与众不同。

  2017年5月是个让王帅回忆起来倍感难忘的月份,他给自己的人生又做了一次选择。

  机缘巧合,王帅参与到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写作中来。当时,在鞍钢已经工作几年的王帅心里清楚,这将使他真正触摸到鞍钢的历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在创作中感受伟大的鞍钢精神

  鞍钢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而“五百罗汉”的故事就是一部浓缩的鞍钢历史。如果说,最初接受这项工作的时候,王帅的心里是好奇感更多的话,那么真正走入“五百罗汉”的世界,他的心灵被深深震撼:“这些故事就是鞍钢精神的传承,值得每一位鞍钢人学习。”

  在大概两年的时间里,王帅在“五百罗汉”后代智春山和杨伟平的帮助下,先后采访了数十位健在的“五百罗汉”和“五百罗汉”后代。从他们或详细或零碎的讲述中,王帅也逐渐感到自己与鞍钢走得越来越近。

  有这样一次采访,让王帅记忆犹新。

  路政,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到鞍钢后担过任第一炼钢厂副厂长,他的儿子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上世纪50年代,电话是个稀罕物,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家很早就安装上了电话。路政虽然是位副厂长,却一点官架子也没有。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除了厂里有紧急事情会使用这部电话机,其余的时间它便成了整栋家属楼的公用电话。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路厂长家的电话,而路政的儿子就成了电话接线员,上楼找这家接电话,下楼给那家送通知,以至于他不得不向父亲求助:“爸爸,把咱家电话拆了吧,我天天找人了,都没时间写作业了。”父亲说:“那是我工作的电话,不能拆。邻居家有需要,你就帮忙找找吧。”

  听了这样一个故事,而立之年的王帅好像在一瞬间触摸到了鞍钢精神的脉搏。想当年,500余位来自祖国各地的老红军、老领导、老专家抛开个人利益来到东北,来到新中国的钢铁厂,排除一切困难,一心为共和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做贡献。他们不仅带来专业、技术上的攻关本领,更多的是为鞍钢注入新中国的红色基因,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带到了鞍钢。

  与历史越接近,王帅越兴奋。在采访之余,他埋头在图书馆和资料室里,《鞍钢志》《鞍山志》、国家领导人回忆录、160余位鞍钢“五百罗汉”回忆录、档案和口述材料……这些文献资料真正打开了他的视野。他决心依据鞍钢的发展脉络,书写新中国钢铁工业艰苦卓绝而又气势恢宏的发展史,反映鞍钢工人阶级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让更多人在作品中了解鞍钢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一直是文学界的短板,受众面窄,涉及范围又太广、太复杂,读者少,作品自然就少。曾经到鞍钢体验过生活的老作家于敏就曾经说过,工业文学有难度,专业名词多,普通老百姓听不懂,所以必然不感兴趣,难以引起共鸣;工业涉及的面又很广,矿山、钢铁、纺织等,彼此之间不相融,传播度小,只有自己圈里的人喜欢读……王帅当然知道这是一条不好走的路。

  在王帅的心中,反映上世纪90年代初的工业题材电影《钢的琴》,是工业题材作品的典范。“影片浪漫又唯美,真实又生动。”他说。

  成为一名写作者的愿望,在王帅的心头已经孕育多年。学生时代他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愿意用笔记录所观所感。在他的计划中,《钢铁红流》将从1948年共产党接收鞍钢写到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在这样一个历史意义重大、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多的题材面前,“85后”王帅选择用年轻人喜好的小说形式来呈现,而不是人们通常爱用的的报告文学形式。王帅心里所想的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鞍钢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鞍钢的历史,并为之感动。

  2019年的大半年时间里,王帅没有任何娱乐,工作之余就是坐在电脑前敲文字。此后,25万字的《钢铁红流》(上部)孕育而生。很快,冶金工业出版社决定出版该书,因为“这部书填补了以文学形式概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空白”。

  这是对这个年轻而又有责任感的文学写作者的肯定,是对一名鞍钢年轻职工的勉励。

  如今,《钢铁红流》(上部)已经如期出版发行,并入选“共和国钢铁脊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出版工程”,下部也正在创作之中。阅读过此书的读者,会用不同的方式跟王帅联系,表达读后感受。“我读进去了,感到此书很有趣,对鞍钢的历史也有了一些了解。”冬日的午后,收到同学的微信,王帅感到十分欣慰,这不就是他创作的初衷吗?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本厚重的书籍感知鞍钢、了解鞍钢,进而热爱鞍钢。

  王帅在创作上也有一些遗憾。因为年纪轻,他感觉自己对于历史把握得不够好,所以书中很少触及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深入刻画;党员干部的形象相对单一,个性不是很鲜明。但相信在漫长的岁月里,王帅的文字驾驭能力会越来越强,对鞍钢的感悟会越来越深,他的作品也将越来越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生产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曾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培养出了国内第一批冶金工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弄懂了鞍钢的历史,也就是弄懂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

  这段恢弘厚重的历史是由无数个单独又有着内在联系的事件组成的。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式,又如何能系统、连续且具有可读性地将其展示给世人始终是一个难题。

  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发现,自1948年中国共产党接收鞍钢直至1954年“一五”建设期间,国家先后委派553名地县级干部进入鞍钢支援建设,他们被统称为鞍钢“五百罗汉”。从接收鞍钢、保厂护厂、抢运设备、恢复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和“三大工程”建设、支援全国建设直至“鞍钢宪法”诞生等等重要历史事件,都是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而诸如曹凤岐、孙照森、孟泰、王崇伦、雷锋等无数工人阶级的楷模和代表,也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后,这些经过丰富历练的干部又加入支援全国的建设中,这其中就包括包钢、武钢和“大三线”的建设,大江南北从此处处可见鞍钢人的身影。可以说,鞍钢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而鞍钢“五百罗汉”的共同经历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最为真切地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峥嵘岁月。

  该书以鞍钢“五百罗汉”的经历为主线,以小说的形式勾勒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时间从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延续至改革开放之初,跨越30余载。故事高潮发生在“一五”建设期间,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全国支援鞍钢,鞍钢支援全国”的盛况。该书以史实为基础,酝酿3年有余。其间作者查阅大量权威书籍和相关文献、材料,其中所涉及的国家领导人讲话、批示和历史事件、时间均真实可靠,有据可查。因此,该书具备史料性。为了增加可读性,该书在人物设定上采取3种方式。一是真实人物,例如王崇伦、雷锋等。二是有原型的虚拟人物。由于鞍钢“五百罗汉”人物众多,且职务变动频繁不利于故事的连续性叙述,所以采用此种方法将几个或多个人物融于一身。三是纯艺术加工人物。例如二赖子、“大白话”等。该书分上下两部,共计60万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