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图片  |  现场直击  |  高清图集  |  精彩语录  |  特刊报道

首页 >> 奋斗·启航之独家报道

无钢济钢:一段历史与二次创业
时间:2021-02-03| 编辑:陈曦|【
本报通讯员 高歌 张洪雷

  开过大大小小无数次会,郭强说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会议,是2017年8月25日召开的济钢干部大会。会议开始前,会场播放的音乐并不是以往常放的歌曲,而是一段他不甚熟悉的旋律。他后来专门查了查,那首歌名字叫“Victory”——胜利。

  “这不是唱高调。”郭强是济钢规划发展部部长,在济钢工作已有30年,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曲折。2017年8月份,时值济钢正式停产2个月,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济钢提出“二次创业,重塑济钢”“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目标的。

  不同于其他钢铁企业一般概念上物理形态的迁移,2017年,迈过建厂第59个年头的济钢,与钢铁主业完全切割,产能调整历经从“关停济钢”到“存续济钢”最终到“发展济钢”的决策过程,一波三折。

  作为全国首家生产线整体关停的千万吨级城市钢厂,济钢关停的背后是山东省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铁腕一般地淘汰落后产能。在33天时间内完成钢铁产线全面停产、分流近2万名职工,这在钢铁行业内并无经验可循。

  转型的同时也牵涉主厂区资产包公开转让、子分公司关停资产转让、土地及“四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物业管理)移交等问题。截至目前,济钢主厂区19个资产包的公开转让成交合计29.54亿元,溢价率达53.01%;子分公司关停资产转让成交合计8278万元,溢价率达27.67%;资产处置累计回笼资金47.55亿元。

  “这几年确实是在不停地摸索。刚停产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园区’,其实就琢磨了两天,也都是些纸面上的规划。后来,在2018年又提出‘三大类型、五大板块’。再后来,通过将前期的经验归纳总结,2019年山东省国资委和山钢集团提出了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的路线。”郭强回忆道。

  告别了一段历史的济钢,正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向纵深探索。

  在大炼钢铁的期盼下诞生

  1958年前后,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热火朝天,当时的山东急需一家位于省内的铁厂。

  济钢建厂60周年时,在“建厂元勋”口述回忆文本中,多数亲历者已经年逾古稀,但“奋斗、精神、激情燃烧”仍是他们有关这段历史难以忘却的记忆。

  原济南铁厂调度室副主任夏克林回忆道,山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铁厂,省内用钢材需要去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开介绍信,然后到有钢材的地方调运,十分不便。1957年6月份,山东及济南市有关领导正式拍板,决定在济南筹建铁厂。不久后,济南铁厂筹备处成立,夏克林作为筹备处办公室主任,参与了筹建的全过程。

  “当时预计建厂资金大约有800万元,省内当时凑出600万元,还差200万元。正好河北也没有铁厂,和山东一样需要从外省调运,听说山东要建铁厂,就主动找来,打算一起参与,这样他们也能分一些钢材指标。”夏克林回忆道,“资金缺口便由此解决。”

  选址也颇费周折。夏克林记得,当时铁厂选址既要临近铁路,便于运输,又要适合地质条件,“当时请了鞍钢设计院的张景春前来帮助设计指导,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在济南市历城区铁骑路49号。然后借了马鞍山钢铁厂的建厂图纸,一口气建了4个高炉”。

  山东首座高炉产出首炉铁水

  1958年5月1日,山东省第一座高炉产出了第一炉铁水。

  与同一时代集中建设的工业企业一般无二,济钢建厂之初,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配人员。在后续生产过程中,济钢的技术骨干、炉长、工段长,都是从本钢、河钢唐钢、鞍钢等大钢厂援建过来的。

  原济南钢铁厂中板厂厂长邓洪玉,于1959年从鞍钢援建而来。他对济钢最初的印象就是“往南看,荒山累累;往北看,黄河没水;往济钢看,尘土横飞”。而现在的铁骑路49号是济钢职工的住宅区,按照济钢片区的规划,工业旅游和黄河生态观景带将在这里实现有机融合。

  有关济钢的回忆始终绕不开那座2010年建成投产的3200立方米高炉。这座曾是山东省之最的高炉,于2020年按照济钢片区规划改建为文化设施,与2.5米中板厂、一小型厂及济钢“凯旋门”共同成为钢铁博物馆的一部分。

  “在很多员工眼中,这座高炉就像自己的孩子,亲手关掉它,总归是舍不得的。”时任济钢炼铁厂党委书记的赵智珠说道。

  郭强的关停记忆,是四米三宽厚板轧钢产线和三米五中厚板产线的停产,“眼泪还是流下来了,因为我的青春在这里”。

  1985年进厂的姜和信,走完了停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事关安全,最后一天也没能留给他太多告别的时间。“那天我们忙着去给各种设备停电,对电工而言,所有的设备投产的时候需要我们去送电,停产的时候需要我们去断电。”姜和信回忆道。

  但姜和信的父亲,一位老一辈济钢人,现在偶尔还会问起这样的问题:“济钢不产钢铁了!是真的吗?”

  从钢铁生产线走向更大市场

  去日照钢铁或山钢总部,还是内部退养,亦或是继续留在济钢竞聘上岗?这是2017年在济钢分流职工的过程中,摆在员工面前的几条路。济钢员工数量的峰值是3.8万人,目前留在济钢的约为5000人。

  是否留在济钢,心态是选择的关键。“钢铁主业在,员工心里就踏实。关停主业后,面对新的市场,就好像要在海里学游泳,每天都可能碰到新的挑战。”郭强说。

  主业关停后,济钢机关人员大幅削减,郭强所在的规划发展部的职能相当于此前四五个部门的职能,除了负责战略规划、产业规划、投资管理之外,还承接了此前装备部的设备管理、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特种设备管理等职能。

  更多的变化来自工作内容,姜和信所在的工作室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2012年4月份,姜和信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以电工班为基础,当时主要为钢铁主业的干法熄焦工艺生产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技术服务。主业关停前,姜和信的工作室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主要针对钢铁生产设备中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开展一些服务生产的创新项目。主业关停后,姜和信的工作室整体并入济钢瑞宝电气。姜和信工作室关注的业务范畴,也从钢铁产线转移至更大领域的市场需求。

  “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包括以前服务钢铁产线时的一些电气创新产品,进一步完善之后也可以放到市场去销售。”姜和信介绍,“工作室不会拘泥于此,未来将更加多元化发展。”

  按照济钢“多元培育,逐步聚焦”的发展目标,一开始的状态是“什么都干”。比如,自动售货机、油烟净化器、自动测温仪等。“可以说,接触的项目很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问题是不够聚焦,真正能够走向市场、取得很大收益的项目还未达到预期。”姜和信说道。2021年,济钢的计划便是聚焦重点项目,分层级管理推进。

  以无钢姿态培育三大新主业

  2019年,经过前期的摸索,济钢确立了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

  现代城市服务能够解决济钢存续产业的问题,比如渣土运输项目、出租车项目、汽车拆解项目等。“济钢原来内部有一个小车班,主要是公务用车,后来我们就小车班的班底成立了济钢顺行出租车公司。在安置职工的过程中,济钢购买了120辆渣土车,依托济钢内部原有的负责矿石、用料运输的企业,成立了济钢城市矿产科技公司。”郭强举例道。

  除了消纳城市的渣土,济钢也采购了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机,在厂房拆除过程中,将建筑垃圾粉碎至颗粒,用于铺路等。据了解,济钢城市矿产科技公司未来将在城市中水处理、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发挥出新的效能。

  在资源方面,济钢全资子公司山东济钢环保新材料公司在2018年1月3日成立。其负责运营的济钢环保新材料产业园,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产品主要是钙质脱硫剂和高端碳酸钙产品,后者主要应用于橡胶、涂料、造纸和医药等行业。

  根据济钢“两步走”战略规划的“第一步”,济钢将利用3年时间挖潜能、拓市场、扩规模,将经营规模恢复至停产前,至2021年末,营业收入达到330亿元;“第二步”是至2023年末,经营规模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亿元。而在2020年,济钢整体已实现营业收入293.57亿元,较计划增加35.51亿元,旗下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同比提升15.28%。

  在郭强看来,济钢已经在产值上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的目标,但从质量上看“刚刚站住了脚,摸出了门道”,未来还需要在形成核心技术、构建完整产业链及良好的产业生态上下功夫。

  “只有到那时,才能说济钢的转型成功了。”郭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