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图片  |  现场直击  |  高清图集  |  精彩语录  |  特刊报道

首页 >> 奋斗·启航之独家报道

创新永无止境 “鞍钢宪法”永放光芒
时间:2021-03-19| 编辑:陈曦|【

刘盛超(鞍钢)

图为鞍钢博物馆里毛泽东同志对“鞍钢宪法”批示手迹原件影印件展墙和展柜。


图为鞍钢博物馆里鞍钢劳动模范孟泰、张明山、王崇伦等在家里一起讨论技术革新项目的场景蜡像模拟展示。


“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基本原则。


图为鞍钢劳模李晏家在炼焦总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为职工授课的情景。


  “鞍钢宪法”的诞生距今已有61年了。“鞍钢宪法”出现在中国的钢都鞍山,出现在地处鞍山的鞍钢,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令鞍钢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鞍钢宪法”出现在鞍钢绝非偶然,是有着诸多历史的必然。

  “鞍钢宪法”诞生的前一年,即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10个年头。为迎接十年大庆,举国上下都在为夺取1070万吨钢奋勇鏖战。鞍钢人也是豁出了一切,拼人力、拼设备,当年创下了生产518.56万吨钢的历史最高纪录,比上一年增加126.02万吨,占据当年全国钢产量的近“半壁江山”。在“夺钢”大战的那段时间里,设在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家里的那部直通中南海的红色电话机,每天晚上铃响不断,中央书记处的主要领导每天都要过问鞍钢当日钢铁产量的完成情况。度过了高度紧张而又高度亢奋的那一年,当这部红色电话机再度响起时,已是1960年3月初。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亲自给辽宁省鞍山市委书记杨士杰打电话,指示鞍山市委要尽快总结鞍钢的生产经验,向党中央写出报告。从这个时间点算起,鞍山市委的那份“报告”尚未进行构思,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满打满算也只剩下20天左右的时间。鞍山市委迅速落实彭真的指示,确定由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市委秘书长的罗定枫负责组织、起草报告。罗定枫当即组织市委办公室、调研室和鞍钢党委办公室的写作力量,投入紧张的工作。组织人员分赴鞍钢炼铁厂、3个炼钢厂、几个轧钢厂、运输部,还有一些地方厂矿,调查了解技术革新运动的情况。调研的课题与内容布置下去后,罗定枫深入鞍钢的一些厂矿,多次召开座谈会,做起草前的准备工作。参考鞍钢党委《关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情况报告》等资料,由鞍山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高扬起草,经罗定枫修改、定稿的这份“报告”,从调研到起草、修改、定稿,前后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份8000多字的《鞍山市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情况的报告》,于当年3月11日经鞍山市委常委会讨论,上报辽宁省委转中央。1960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修改定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后,乘专列去天津开会。途中,毛泽东同志看了鞍山市委的报告兴奋不已,在1960年3月22日对这个报告写了长达600字的批示(即关于“鞍钢宪法”的批示)。毛泽东同志在批示中高度评价和肯定了鞍钢广大工人阶级在生产建设中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基本经验。“鞍钢宪法”是毛泽东同志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是探索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成果。“鞍钢宪法”是毛泽东同志对鞍钢广大工人阶级在实践中创造的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鞍钢宪法”的内容十分丰富,各项内容构成一个完整有机体系。其中,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是核心内容,“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手段,坚持政治挂帅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保证。

  我们要从时代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3个方面,深刻阐释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对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鞍钢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骄子、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早在鞍钢生产恢复时期就出现了“艰苦创业,以厂为家”的“孟泰精神”。1952年下半年,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广大工人阶级以主人翁姿态掀起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提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活动。1952年9月14日,小型厂工人张明山创造的精压机反围盘成功,当时被苏联专家华西列夫称之为“爆炸性的新闻”。专家们说,“反围盘的创造是有世界地位的”,“应当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张明山的这一创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给予他很高荣誉。中华全国总工会电贺张明山的成功,并邀请他进京参加当年的国庆观礼,次年作为中国工会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莫斯科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张明山之子张世德回忆说,小时候家里有一张父亲与苏联女舞蹈演员合影的照片。张明山还参加了1954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1956年,张明山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成为全国著名先进人物。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于1953年2月20日发出《关于推广小型厂机械化自动化运动经验的决定》。195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为张明山的成功发表题为《努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的社论。1952年12月,作家于敏以张明山创造反围盘为素材,创作了电影剧本《无穷的潜力》,1953年11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导演是许珂,主演有谢添、陈戈、鲁非、方化等。1954年12月15日邮电部以“开展革新,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为题发行“技术革新”雕刻版邮票,共两枚,第一枚就是面值800元(旧币)的创造反围盘特种邮票,另一枚是面值400元的王崇伦创造“万能工具胎”。1956年2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张明山口述、作家于敏整理的《我和反围盘》一书,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

  反围盘的发明创造成功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从此,鞍钢乃至全国掀起了机械化自动化运动高潮,直接推动了鞍钢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新高潮。为“鞍钢宪法”的诞生打下坚实基础。

  炼钢工人李绍奎发明了“快速炼钢法”,创造了6小时零9分钟炼一炉钢的新纪录,毛主席发来贺信勉励;1953年青年工人王崇伦创造了“万能工具胎”,提高工作效率7倍,用1年时间完成4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1953年10月,鞍钢新建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三大工程”竣工投产,毛泽东同志又发来贺信,称“三大工程”竣工投产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英雄的时代,英雄辈出的鞍钢。

  “十四五”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勇挑重担、敢打硬仗,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展现“鞍钢宪法”精神新时代的新内涵、新风采,奋力推进鞍钢集团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创新永无止境,“鞍钢宪法”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