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看两会

改革重任在肩 前行更需砥砺
时间:2021-03-09| 编辑:陈曦|【
张垚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重点工作时,在部署宏观政策和经济运行指标后随即提出了对改革的要求。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大到国家,小到行业,欲求发展,改革先行!

  山河壮丽,岁月峥嵘。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十三五”,布局“十四五”——当我们以10年这一时间跨度来审视中国钢铁工业时,可以看到,是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运行效率提升,化解过剩产能、彻底出清“地条钢”让钢铁行业可以在“十四五”昂首阔步;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整合融合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亿吨宝武”问鼎全球钢企之冠,铸就了中国钢铁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是通过技术革新,钢铁企业竞争力大大提升,硅钢、汽车板、超高强钢、“手撕钢”接踵而来,一些企业在无人工厂、数字孪生、材料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做出成绩,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在不久的将来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要求,氢冶金有望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已经应用百年的长流程钢铁冶金流程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钢铁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在企业体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环保水平等综合竞争维度上比肩世界钢铁行业。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不管我们无论身处行业低潮期或是行业利润较大的时期,都能不断审视自身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致力改革。

  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改革是进步和发展的阶梯,我们是改革的答题者,而时代要求则是出题者。改得好不好、对不对,取决于钢铁行业的想象力、预判力和执行力。

  在未来,时代要求钢企改革要有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眼光。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突破10亿吨,全国约229家钢企的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绿色转型、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而此时此刻,我们要敏锐地注意到,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减量发展时期。这并非历史上行业效益降低时采取的政策性产量调控措施,而是我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的客观限制和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主要求。钢铁行业必须意识到,在当前阶段,减少钢材产量是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的关键部分,有利于我国钢材产品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高。这要求我们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制订合适的标准以规范由更多国外钢企参与的钢材市场;也要求钢铁企业的改革有更高的站位、更加长远的眼光,充分理解“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意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更多的产品结构竞争、环保技术竞争,确保产量降低的同时利润不降低、职工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在未来,时代要求钢企改革要更加考虑市场化配置要素。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1年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具体到钢铁行业,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都可以成为钢铁行业未来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钢企对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特别是各要素的价格机制影响关系要形成可应用、可实践、可以依赖的数学模型。“十四五”的发展要求改革本身的成本要低、大局要稳,因此,指导改革的,要有更多的数据和原理研究支撑、更少地靠企业负责人的设想和论断,做到改革提前、有效。

  在未来,时代要求钢企改革要有更多人文关怀。企业改革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历史上大多伴随着人力资源优化。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保就业,这为钢铁行业的后续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的落脚点是人。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企业应该考虑那些“被优化员工”的出路。现如今,企业需要的是既能在实验室里出成果又能在产线指挥生产、既懂冶炼流程又懂IT技术、既能做营销又能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力招聘人才的同时,一些企业也提出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化率,如以年均人力资源优化率8%计算,那么一个钢企员工10年不被“优化”的概率就不足50%。显然,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要以人心踏实为先导,改革的结果也一定要力求涉及改革的所有人,以及这些人组成的集体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钢铁企业在改革深化中要更加充分地挖掘每一位钢铁人的价值,让改革伴随着人的学习与能力提升,成效惠及更多的人。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钢企的社会角色已经由基础材料供应商这一商业角色,逐步转型为国民经济发动机、要素配置改造厂、人文精神诞生地。钢铁行业的持续深化改革是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钢铁行业不断脱胎换骨的重要途径。正如李克强总理的号召:重任在肩,更需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