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吴兆军 通讯员 王刚锋
“今天冶炼的是什么钢种?”2月28日,2月份最后一个休息日,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邯钢三炼钢厂转炉车间副主任周文涛像往常一样,在8.5米高的精炼炉台上指挥调度炼钢生产。稍一闲下来,周文涛的脑子就围着如何提高冶炼效率、研发更多高端钢种,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打转转。
“转炉里的‘创新料’,得天天琢磨。”周文涛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坚守在炼钢生产一线,每天琢磨搞创新、求突破。
“这是2020年8月份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时,我拍下来的一张照片。”说起履职中最触动他的一个瞬间,周文涛从手机相册里翻出一张照片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接着,他还特意指了指照片底部一行不起眼的小字:2019年12月2日,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丁班3号120吨转炉创造了班产31炉的国内最高纪录。
“当下心里盘算着,同一个时间节点、同样的炼钢设备,我们还有差距呀!”周文涛说,他当时在参观现场就开始询问高效生产“窍门”,回来后立即调整生产计划,并对设备进行改造,包括技术指标的设定、参数的改进等,缩短冶炼周期,力争用最少的资源炼出最多的钢。
为了赶超先进,他还成立转炉底吹攻关组,邀请专家现场讲解转炉底吹技术,率先在4号转炉开展底吹攻关。
“多项技术攻关下来,我们的冶炼周期由平均40分钟缩短到30分钟。”周文涛说,从2020年8月份到现在,三炼钢厂转炉车间的班产量稳步提高,各项重点指标持续向好,正在向着标杆追赶。2020年,河钢邯钢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发生产的1300兆帕级方管用钢,填补国内部分品种空白;粮食机械用耐磨钢、高温耐磨钢等成功打破欧洲垄断。
创新、实干、细心。周文涛深刻认识到,炼好钢不仅要积极对标先进,更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开发高性能、低成本、低排放的绿色钢铁产品。因此,他为2021年的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加速钢铁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建议。
“现实告诉我们,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横下一条心搞创新,利用新技术解决国外‘卡脖子’的问题,才能拥有主动权。”周文涛介绍,2020年,河钢集团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品种钢占比达75.3%,研发新产品150多个,新产品产值达到300多亿元,其中16个“单打冠军”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家有效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了支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周文涛认为,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产品竞争力,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建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组织钢铁行业区域核心技术和产品交流会,以课题形式推动创新技术联合研究和绿色钢铁材料联合开发,与周边区域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谋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