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热轧部转炉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郑久强

2019-04-30

  本报通讯员 王晶

 

  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是七色的彩虹,是幽深的大海,还是无垠的天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首席操作技能专家、热轧部转炉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郑久强说:是炼钢炉前的梦想。

  梦想从这里出发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从唐钢技校毕业后走上炼钢炉台。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郑久强最初对炼钢的浪漫憧憬,很快被繁重的体力劳动、钢花飞溅的环境,特别是老一辈炼钢工的“牛气”给打消了。

  刚开始,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加之身体瘦弱的他力量单薄,取样勺探入炼钢炉深度不够。当师傅看到他取出的大部分是钢渣而不是钢水、会影响钢水温度和成分的检测时,气愤地把挂渣板摔到地上。这一“摔”,郑久强感觉犹如被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让向来心气儿高的他脸上火辣辣地疼,也激起了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梦想———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让人瞧一瞧。

  之后几年,郑久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炼钢技术的学习之中。班上,他细心观察老工人的一招一式,虚心请教;晚上,他挑灯夜读,攻读炼钢技术,第二天又在操作中实践和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10月,年仅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为炼钢炉长,成为该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炼钢工”,打破了唐钢一般需要10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炼钢工的“老规矩”。

  2002年5月,郑久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首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唐钢举行,郑久强作为代表参加比赛,最终力挫群雄,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

  郑久强出名了。无数的荣誉纷至沓来,诱惑也蜂拥而至。有民营企业许以百万元年薪聘请他,并承诺给他下岗的妻子安排工作,但是他都一一拒绝了。“是河北钢铁集团、是唐钢公司培养了我,我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河北钢铁集团及所有的一线职工,离开河钢,我良心上过不去。”郑久强这样说。

  梦想源于坚持

  实现梦想,唯有靠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

  从普通长材产品到汽车钢、搪瓷钢、硅钢等精品板材,从“绿色钢城”到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郑久强用执着和坚守书写着对唐钢的挚爱和忠诚。

  冶炼精品板材用钢对钢水洁净度要求非常高,而磷含量的控制是冶炼的关键,也是令冶金行业同仁头疼的一个大难题。去年初,郑久强从提高转炉脱磷效率、保证转炉终点高拉碳入手,深入分析磷在冶炼前期、中期和末期的氧化情况,寻找提高钢水洁净度的解决方案。1000多炉钢,每一炉钢的10个关键控制点,郑久强都逐一分析,将每一个最佳控制点记下,再分析当时的操作方法,固化最佳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延长前期和末期吹炼时间、缩短中期冶炼时间的“两长一短高拉碳控制法”。转炉车间钢水洁净度显著提升,转炉冶炼综合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终点平均碳含量由原来的0.07%提高到0.14%,综合成本降低6.38元/吨。

  面对钢铁行业新常态,河北钢铁集团强力推行刚性资金管控,倒逼各子公司深挖内部潜力,逐步构建低资金保障、低成本支撑的生产经营新模式。而转炉历来是消耗大户,搞不好要拖整个工序降成本的后腿。

  在这种情况下,郑久强主动承担起优化炼钢结构成本的课题。他发挥自己的操作技术优势,学习行业先进的降本经验,精心制定、优化炼钢操作方案,分析各种冶炼参数的变化规律,全力寻求转炉技术指标与原料成本的最佳结合点。过去,150吨转炉钢铁料消耗达到1100公斤/吨在业内看来就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天文数字,而通过郑久强不懈的努力,2014年,唐钢热轧部钢铁料消耗达到1064.8公斤/吨,在国内同类型转炉中遥遥领先。

  梦想之树花开绚烂

  炼钢炉前,郑久强的梦想已花开绚烂、硕果飘香。

  “双渣操作法”是近年来钢铁行业内推广的新型生产工艺,但是脱磷效率难以把握,渣中含铁珠等技术难题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然而,造渣料消耗与钢铁料消耗大幅降低的“诱惑”深深吸引着郑久强。

  通过与国内先进企业对标,郑久强归纳了影响渣铁分离效果的种种因素,并逐一分析。通过创新工艺路径,加强工艺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最佳控制方案,总结出了双渣冶炼前期的高效脱磷技术、快速倒渣技术、降低双渣倒渣过程中铁珠含量等先进技术,使唐钢热轧部的双渣操作水平在行业居于领先地位,不仅有效解决了该项技术倒渣含铁量大的技术难题,还使前期脱磷率达到了60%以上,年创效益1300万元。

  去年,唐钢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推出硅钢产品。唐钢热轧部转炉车间肩负为硅钢生产提供优质钢水的重任,而降低钢水中的硫含量是炼出优质钢水的关键。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每天郑久强连吃饭都不离开主控室,眼睛紧盯电脑上的数据,一炉一炉地观测。火红的炉台前,他挥汗如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对大家进行全过程指导,监督检查炼钢操作要点和作业指导书的落实情况。他通过研究摸索,提高了炼钢过程温度,实现了最大限度脱硫,制约转炉工序生产优质钢水的“瓶颈”被彻底解决,保证了钢水成分满足内控要求,吨钢成本也降低了近50元。

  追梦之旅仍在路上

  梦想不仅是一个愿望,它更是现实中的一盏灯。唐钢的茁壮成长,让郑久强的梦想更加“海阔天空”。

  “现代化生产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一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郑久强深知,培养更多的炼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006年,他成立了郑久强工作室,向职工讲授破解影响产品质量疑难问题的好方法、小窍门。“要发挥工作室的作用,让更多的炼钢工脱颖而出。”郑久强创新工作室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开展了现场课堂、技术难题会诊等多项活动,并且每月都组织技术比武,以促进工作室成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郑久强创新工作室的一大成效是让整个炼钢操作过程更加标准化,缩短了炼钢工培养时间。在行业大赛中,评判人员都非常惊讶:“唐钢的炼钢参赛选手操作都非常标准!”几年来,郑久强工作室申报15项国家发明专利,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形成先进操作方法12项,已经申报职工岗位创新成果28项。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郑久强创新工作室已成被评为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不少兄弟企业听说了郑久强的事迹后纷纷前来“取经”,业余时间他还被很多企业请到生产现场传授经验,有的炼钢工甚至会直接打电话向他请教生产中的难题。有人劝他要有所保留,他却说:“以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琢磨着自己、车间怎么干好了。现在不同了,国际化的企业要有国际化的胸怀。”

  钢花飞溅,炉火正红。郑久强的追梦之旅,仍在路上……


文档来源: 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