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华菱湘钢宽厚板厂炼钢总炉长张军

2019-04-30

  本报记者 胡佩生

 

  作为华菱湘钢第一代转炉的炼钢工人,20年来,仍然坚守在炉前操作的只剩下张军一人。由于经常观察炉况,日积月累,钢水光线的强幅射使他的视力有些下降,但是,他从未想到过离开,因为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揣着钢铁梦。

  中学时代,在湘钢工作的父亲回湖南澧县的老家探亲,夸赞厂里有个全国劳模、焊接大师艾爱国,还带回了登载他事迹的报纸给儿子看。劳模的故事深深地刻进了小张军的心里,他想要是有机会,能结识这位为父亲所敬重的人物该多好。后来,张军考入湘钢技校,进湘钢当工人,因为工作出色,他获得了湖南省技能大师、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且当真结识了艾爱国。数十年间坚持操着焊枪在生产一线工作的艾爱国告诉张军,每当面对需要攻克的焊接难关,胸中总会涌起一种振奋。

  张军对此深有同感:越是冶炼高难度的钢种,就越是有奋斗的激情。

  水有多高,船才能开多高

  以500万吨中厚板产量位居全球同类产品前列的华菱湘钢,走的是精品之路。钢板的内在品质,80%是由炼钢工序所决定的。2011年9月份,湘钢领导决定,把在线棒材系统炼钢厂担任总炉长的张军,调到宽厚板厂担任炼钢总炉长。

  张军深知,炼钢这一行当,绝不能搞“能人治理”,而是必须团队作战。总炉长只是团队中的一根小指头,如何让十根手指握成拳头,把总炉长的意志变成团队意志,需要得到工长、炉长、一助手、二助手等骨干的理解和认同,然后才有操作上的默契执行。

  初来乍到,大家会认可自己吗?张军不禁嘀咕了起来。

  刚到中厚板厂,张军就发现厂里的吨钢成本相当高,特别是钢铁料和轻烧白云石的消耗指标在行业中比较落后。钢铁企业“高富帅”的日子过得久了,难免有些大手大脚的习惯,但如今市场严峻,成本决定生存。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操作模式不容易,靠行政命令效果不会好。对此,张军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各种业余活动,在融洽的氛围中探讨技术改进,用集体的智慧,把每一个小技巧、小办法、小灵感都转化为生产力,制定全体认同的技术规程和标准手册,同事们都戏称这种方式为“圆桌会议”。

  从那时起至今,中厚板厂的吨钢钢铁料消耗下降了40千克,轻烧白云石下降了14千克,每年节约的成本数以亿计。

  从10%到95%

  湘钢五米轧机主要生产国家急需的能源用钢品种,由于制造难度大,最初的冶炼合格率只有10%。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又把张军派到五米宽厚板厂,担任炼钢技术指导。

  这一钢种要求的含磷量极低,而在冶炼过程中除磷困难,总是比标准高出一倍。这样下去,不仅成本受不了,更打乱了生产节奏。而且职工们抵触情绪强烈,因为炼这种钢不仅影响生产指标,而且还影响工资收入。张军心里很着急,和大家共同算账:越是高端品种越能体现绩效,收入不就上去了吗!他通过与五米宽厚板厂的团队反复摸索,采用新的冶炼方案,改变除磷工艺,冶炼合格率最终上升到95%,湘钢从此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够生产这一钢种的企业之一,基本替代了国外进口钢板。

  2014年10月份,公司技术部门打电话给张军,销售部门有批重要订单,询问能不能炼出这种钢。张军想了想说,能!对方追问:真的有把握吗?这是国家重大工程用钢,在质量和交货期上出不得半点差错。张军回答:愿立军令状!如果干不出来,把我这个首席撤了。其实,张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只是觉得,既然国家需要、企业需要,怎能不挺身而出。张军又是好多个夜晚基本没睡,查阅资料,琢磨方案,计算配方,白天再到现场进行生产验证,终于在规定的时限内炼出了合格的钢水。

  让正能量最大化

  “湘钢4座炼钢厂的几十名炉长,所有的炉前操作工人,90%跟我学过炼钢。他们当中,有些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技术专家,而我还是我,一名普通的炼钢工人。每当站在炼钢炉前,看到转炉喷着火焰的炉口像太阳一样升起,我就感觉到男人的骄傲。”2014年12月15日,国际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职业教育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张军作为钢铁业界的唯一代表,做了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传帮带的主题发言。

  都以为张军很忙,可他自己总说有的是时间,因为,张军的8小时内外是对接贯通的,所谓业余时间,不过是换个地方、换个方式工作。原来多少还有点个人爱好,后来不知不觉也荒废了。要说现在的爱好,那就是编写出《转炉高效护炉操作法》《转炉护炉实用手册》等数十万字的教材。他采用现场培训、个性化培训的方式,虽然自己辛苦些,但很受工人们欢迎。张军所率领的炼钢团队,一倒出钢率和终点控制指标合格率,均跻身国内同类型转炉先进水平。他所在的湘钢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省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

  记得有一次,张军与青年员工们座谈职业精神与人生成长。有青年员工问:“张首席,如今的青年人好像普遍缺乏激情。您觉得,在平凡的岗位上激情从何而来?”张军沉吟片刻答道:“1998年湘钢严重亏损,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那时我刚进厂不久,回老家和母亲谈起,有些抱怨。母亲是个农村妇女,也许没多少见识,但她很严肃地跟我说,‘就是从家里背米去,在单位上也要把活干好。’我想,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只要一心想要战而胜之,这个时候,激情就会澎湃而生。”


文档来源: 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