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与供应商该如何共赢?

2019-04-30


  本报记者 吕林 王庆 

  最近两三年,降本增效成为钢企的头等大事,资金紧张也一直如影随形。与此同时,钢企控成本、保现金流的压力直接传导至上游供应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变化,值得钢企关注。'' 

  靠供应商“输血”并非钢企之幸 

  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为钢铁企业服务的装备技术和相关辅助企业领导。他们纷纷表示,一些钢铁企业不能给他们及时回款、不能严格执行合同,成为他们企业运营的最大压力。 

  辽宁一家装备企业从国外引进了采用物理法进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的先进技术,南方一大型钢铁企业很感兴趣。但该钢铁企业希望这家装备企业单独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项目建设,钢铁企业不提供资金,也不提供担保。由于风险问题,该项目一直搁置,没有落实。此外,据该装备企业负责人介绍,有关钢铁企业执行合同不严肃,回款不及时。目前,钢铁企业欠该企业6000多万元,其中,以国有企业占比较大。有关钢铁企业特别是有的民营钢铁企业对履行合同不严肃、付款不及时的问题态度坦然。甚至有的企业说“合同是个啥,没钱就不给,不行就去法院起诉去吧”。上游企业对钢铁企业的希望只有一个:大家都困难,但执行合同是起码的商业道德。 

  四川一家装备企业的领导说,前两年,北方一大型钢铁企业炼铁技改项目中因预算问题,其高炉富氧装置无法落实。请该装备企业去投资建设,并承诺每年及时结算相关费用。但该装备企业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该装置并顺利运行后,由于国内钢铁形势不好,上述这家钢企炼铁生产对富氧的需求不足,致使该装置作业率较低。而且,由于未能及时足额按年结算相关费用,两年来该装备企业反倒被欠了4000多万元的应付款。虽然现在该钢铁企业每月支付一二百多万元的费用,但欠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对此,该装备企业的领导表示,好在了解这件事情的钢企领导还在任,要抓紧解决,希望及时回款,实在不行就去法院解决。 

  垫资多、回款难,已经成为不少钢铁上游供应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因而处在现金流断流的风险中。据了解,一些企业已经在主动收缩钢铁领域的业务,甚至被逼转行。 

  部分钢铁企业不严格履行合同、不及时回款,在不断加剧着对上游相关企业的影响。一旦上游优秀供应商因为现金流出问题而倒下,必然影响物资的供应和后续服务。这对于生产连续性特征突出的钢企而言,也将是一场灾难。钢企生产没有了可靠保证,一些质量差或不稳定的产品反而有机会乘虚而入,时间长了,对钢企自身也是不利的。 

  “钱紧”的钢企在采购物资时应该做好预算,提高合同执行能力;也可以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借助于产业链金融工具,避免自身省钱却致供应商长期“缺血”的不利局面出现。 

  “零库存”应从产业链角度布局 

  眼下,“零库存”成为不少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武器,也可让供需双方均获利:钢企减少资金占用,供应商获得长期稳定的生产销售渠道。 

  如沙钢在备件方面推行类似零库存的吨钢、吨铁、吨材承包采购供应新模式。即沙钢方面对有关备件不再编造采购计划,由供应商对备件按照模拟零库存进行年度承包,根据每月吨铁、吨钢、吨材的耗用备件指标结算模式来签订全年合同,本着公平合理、互惠互利、奖优罚劣的原则,供应商在合同期限内按照结算金额与沙钢产量挂钩的方式保质保量进行供货。双方还约定,凡是吨铁、吨钢、吨材备件多耗用时结算金额不予增加,备件少耗用时结算金额不再扣减,最终结算与生产现场备件实际使用量无关。这一运作机制的实行,有力地激发了供应商提升备件产品质量、开展好售后服务、延长备件使用寿命的积极性。 

  然而,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不乏钢企把“零库存”当作简单的库存转移,一味地要求供应商承担物资的库存工作,甚至用了供应商的相关备件或设备,也不能及时结算资金的情况。有的钢铁企业规定,提出备件采购的单位如果6个月内没有领用所购备件,要进行原因说明和责任分析。为避免被动,又确保生产需要,钢铁企业的一些二级单位不管用不用,在此之前都要把所购备件领到二级库中存放。实际上,这只是钢铁企业一级库实现了“零库存”,而供应商和钢铁企业下属单位的二级库的库存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 

  单纯将备件储备和保供这样重要的工作放在供应商那里,既积压了供应商的资金,又积聚了供应商的压力。这种模式供应商吃不消,也不可能长期持续。同样,钢铁企业一级库“零库存”,下属单位二级库为保生产而不得已备件积压,对于整个备件费用而言也难有明显降低。 

  “零库存”须从整个产业链上来布局和考虑。钢铁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最好建立各个层级都能够及时有效互动的网络,使钢铁企业有关人员知道需要的备件物资哪里有,信息准确及时。同时,这也为有关钢铁企业以往备件库存的有效消化和降低资金占用提供了信息平台。 

  河钢唐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打造出钢铁企业通用备件交易网络平台———物联宝。物联宝是基于备品备件采购交易信息整合,建立的集物流仓储管理、供应链资源整合、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平台。该平台以备件零库存为切入点,以为供求双方提供差异化服务为目标,改变了传统备品备件交易模式,实现了企业间备件物资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设备资源效益最大化。 

  与供应商的距离可以更近 

  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的“瓶颈”,需要钢企自身努力,也离不开上游供应商的支持。正如钢企扩大向下游用户的直供,甚至采取前期介入的模式,增强需求黏性,上游供应商对钢企也有这样的意愿。一些优秀的供应商正在努力创新商业模式,争取跟钢企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对此,钢企的态度可以更积极。 

  钢企直接采购,既砍掉了中间商环节,又省去了以往设备采购需打包、招标比价等多道流程,缩短采购链条,减少交易成本。武钢与西门子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对西门子备品备件的直接采购。西门子可提前参与生产供应计划管理,为武钢量身定制服务计划,提升响应速度,让产品质量更有保障,技术服务向纵深拓展。除备品备件外,西门子还将为武钢提供技术支持、诊断维修等延伸服务,并专设驻厂服务专员贴身服务,对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抢修速度起到积极作用。实现直接采购,不仅武钢获益,对西门子而言,也发展了稳定客户,更能使两家企业在更多新领域探寻合作新机会,实现互惠共赢。 

  优秀的供应商正在努力提高对钢企的服务能力。中钢邢机针对当前钢铁市场面临的批量小、时间紧等特点,着力推进新型营销商业模式,持续推进轧辊使用全过程跟踪与维护、精细化闭环管理等服务措施,实施重点产品使用预警机制,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服务体系,使市场服务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增效创效的能力。 

  作为TRT(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品牌供应商,陕鼓与鞍钢签订了新的TRT服务维保协议,提供设备诊断分析、检修、备件一体化维保服务。鞍钢以维护质量作为服务考核条件,这种服务模式实现了设备管理的专业化,由事后维修转向事前预防性维护保养,收效显著。对于陕鼓人来说,熟悉设备、擅长服务、抢修高效,不仅有现成的备品备件,还能结合远程监控提供24小时服务。 

  严峻市场形势下的转型升级,钢企和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要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上游供应商应面向钢企生产线,从售前、售中到售后全过程参与,“一对一”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上游供应商可以与用户共建研发平台,将研发链条深度嵌入到战略用户的研发制造环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双方携手并进,方是共赢之道。 

 (此文刊登于《中国冶金报》2016年1月8日9版)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