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理念变革

2019-04-3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李希雯 

 

  1月11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国强成为新一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此前一天,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6年会长办公会期间,他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钢铁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产能调整到与需求相匹配,包括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 

  防城港钢铁基地、人力资源优化、兼并企业的重组,面对记者,马国强一一剖析了这些武钢正在进行的改变。 

  “寒冬”中的钢铁行业正由过去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在钢铁行业的每一个转变背后,最关键的都是钢铁人理念的改变。”马国强说。 

  防城港项目,武钢差异化创新的载体 

  “现在之所以存在总量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局面,跟中国众多钢铁企业在战略发展理念上的雷同密切相关。”马国强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目前,钢铁行业在工艺、产品和观念上的创新力度还不够。我们不仅要让工艺和产品的创新更有效,还要注重观念的创新。” 

  中国的钢铁行业一直面临一种一拥而上的现象:当汽车用钢赚钱时,就会有一批钢铁企业选择投资汽车板;当有城市钢厂往沿海搬迁时,也会有一些企业想向沿海搬迁。正是这种同质化的区位定位和产品定位,才导致了企业的装备、产品和结构的雷同,从而使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马国强表示,将来,各钢铁企业应该根据所在区位特点,根据企业自身集团化的发展制定不同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形成差异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是战略创新。” 

  对钢铁企业来说,在传统用钢领域的需求之外,还有很多领域的用钢需求可以挖掘,如抓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宏观政策中提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钢铁企业可以找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的切入点,在原来对钢材需求不大的地方,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和创造需求。 

  以武钢为例,马国强表示,武钢正抓住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钢结构住宅、海绵城市等领域的投资机会,通过PPP(公私合作模式)模式,在继续发展取向硅钢和汽车板等主要战略产品优势的同时,扩大热轧品种钢的有效需求。 

  而对于武钢而言,防城港钢铁基地正是尝试创新的载体项目。 

  2015年10月15日,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2030冷轧工程1号镀锌线入口段开始试车,标志着武钢防城港项目的“首试”开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是发挥广西省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防城港钢铁项目应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结合‘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精干、高效的碳钢板材生产企业,目标客户是华南和东南亚。” 

  “防城港项目对武钢来说,既符合内陆的钢厂向沿海的转移,也符合城市钢厂向沿海的搬迁,所以,武钢的态度是很坚决的。”马国强对于这个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的新项目很有信心。 

  “冷轧项目投产后,武钢还要建设热轧、炼铁、炼钢,各项工作都在进程之中,我们仍然希望尽快启动。”马国强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在规模的选择上,武钢会结合武汉地区的减量来考虑。武钢对建设推进时机的选择和投资的控制会比较严格。” 

  马国强表示,武钢将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继续与广西政府一起建设防城港项目,统筹华中、华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人力,从主业到向外突围的转变 

  “改革中最困难的也是观念,过去,很多当地职工没能在武钢工作就会失落,在武钢没有从事钢铁主业工作也会失落。这种观念应该改变。”马国强说。 

  马国强认为,钢铁行业出现亏损的原因,除了存在产品结构的问题等,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成本侧的问题,特别是其中人工成本的占比过高的问题。 

  据了解,武钢的人工成本是国内相同规模的民营企业的3~4倍。虽然国有钢铁企业的社会负担较重,但是对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企业还是有办法的。 

  例如,武钢职工转变过去的一些观念,提出业务回归,自己的活自己干,在职工之间形成了“我们多干一点,厂里就省一点的”新局面,成果显著。如武钢资源集团通过收回外包业务自己干,2015年上半年减少外包费用8944万元。 

  即便如此,马国强仍然认为,武钢的劳动效率还有提高的潜力。为此,武钢提出,按照每个子企业都要有竞争力的原则,来确定劳动生产力的标准。对于主业精干后出现的富余职工,广开渠道进行安置。 

  2015年9月8日,马国强曾为45名即将走上新工作岗位———武汉化学工业区协警的武钢重工集团外派职工送行。他表示,重工集团率先走出第一步,把人力资源盘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对个人和武钢发展都有利。 

  “作为国有企业,对职工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所以我们提出,不让一个有工作意愿的武钢职工没有工作。”马国强表示,武钢结合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武钢自身发展多元产业同时也需要按照聚焦向外发展,离开钢铁创造就业岗位的实际,制定了多渠道分流方案。 

  “员工本身是资源,如果都放在炼铁炼钢岗位,可能就是负担;如果通过合理配置,让一部分人炼铁炼钢,一部分人去拓展其他业务,那就都是资源。”马国强介绍,武钢已经开始推进将退出现职管理人员充实到业务一线,作为牵头人,带着职工向外发展,可以开拓多元业务,也可以组织业务输出。武钢集团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下面有若干个牵头人组成的小组,带动职工向外突围。 

  兼并重组,通过内部重组优化存量产能 

  “强扭的瓜不甜。”马国强对市场化兼并重组表示十分赞同。并表示:“兼并重组有两个含义,先是兼并,然后是在企业内部进行重组。前期我们更多的是做了兼并,重组的工作没有做。这是钢铁行业需要认识到的另一个观念的转变。” 

  马国强指出,钢铁企业的兼并不是为了扩大产能,而是要优化产能,从某种程度来说可能还会减少一些产能。钢铁企业兼并后成为一个企业集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个区域的产能,区域结构的调整。因此,重组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 

  “如果企业没有做好重组的准备就不要兼并,如果没有重组的能力也不要兼并。”马国强如此强调。 

  结合武钢的实际情况,马国强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坦言,武钢这些年的重组案例中,有一些成功的,如对于武汉冶金局下面的汉阳钢铁的兼并和对襄樊钢铁的兼并,通过把他们退出的部分产能集中到武汉青山本部生产,并对这两个企业进行了适当的转型,实现了对整个湖北的区域市场的优化;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兼并,只是给了增量的投资,使得产能进一步扩大,在现在的产能过剩时期,困难进一步显现。 

  “我们现在已经想明白这件事了。”马国强表示,前期我们做了兼并,接下来我们要做重组。 

  “重组的过程主要涉及的是人的问题。”马国强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这需要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不让人成为重组的负担,产能的调整也就容易了。”马国强说。 

  马国强指出,钢协一方面要在市场的主导作用下,为企业的重组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代表钢铁企业向上级单位反映兼并重组需要的政策诉求。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