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春走基层报道

走好攻关路 重型H型钢新品踏春来
时间:2023-02-20| 编辑:张雨恬|【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章利军 通讯员 李忠好 江霞 报道
 
  2020年,中国宝武马钢建成国内首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攻破了“卡脖子”难题,打破了我国重型H型钢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格局,其后还抢占了东南亚、欧美地区多国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场馆建设市场。两年多时间,马钢是如何做到的?春节前夕,1月16日一早,《中国冶金报》记者特地走访了这条产线。
  走进马钢长材事业部重型H型钢生产线,马钢重型H型钢分厂副厂长谢石峰、胡德钟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这条产线是世界第5条、中国第1条,于2020年4月28日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达80万吨。产品高度、宽度和翼缘厚度分别可达1108毫米、476毫米和115毫米。这条产线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近终形异形坯连铸、全保护浇筑、液压AGC(自动厚度控制)、动态轴调整DAA、小张力控制、轧后超冷却等工艺技术,可有效提高钢水洁净度、产品外观尺寸控制精度和产品平整度。
  “尽管我们的工艺装备是一流的,但由于我们没有自主研发经验,依然受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挤压。”胡德钟说,“投产1个月,只有1500吨的小批量订单,与我们的装备生产能力十分不匹配,怎能不让人焦急万分呢?”
  “或许是考验马钢的制造水平,或许自身有难言之隐,2021年初,国外一家生产厂把一种极限规格(高度1109毫米、宽度461毫米、腹板厚21毫米、翼缘厚40.5毫米)的重型H型钢交给马钢生产,其风险不言而喻。”谢石峰说,按照合同要求,在马钢重型H型钢设备调试和所有考核品种试生产之际,外方需派专家参与并指导生产。然而,外方专家迟迟没有来。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更是为了攻破“卡脖子”难题,马钢决定自主攻关。2021年2月9日,长材事业部下达了第一次攻关指令。由于没有任何借鉴模式,只好先按照外方考核品种去采用孔型设计,结果出现了尺寸超差、表面存在折叠等质量缺陷。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立即进行了工艺优化,重新修改参数。”马钢重型H型钢分厂轧钢工程师王李生说,“2021年3月6日,我们开始了第二次技术攻关。”根据结果,产品尺寸符合标准,表面质量有所改善,但没有达到极限规格要求,轧制力超负荷,容易卡钢。2021年3月23日,进一步优化工艺后,他们再次向难题发起冲锋,将原来的轧制15道次增加到17道次,虽然轧制力和电流有所降低,但电气程序不完善,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攻关不畏难,创新无止境。”谢石峰说,“我们先后于2021年4月3日、4日连续两天进行工艺再优化、再变革、再调整,打破了外方在重型H型钢设计中规定的参数限制。结果,此前出现的问题基本均得到有效解决,还剩一些腹板弯曲、轧件拱翘等小问题。找准这些小问题后,我们于2021年4月6日进行最后一次攻关,结果大功告成。”
  “经过6次征战,我们攻克了‘卡脖子’难题,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2021年12月1日19时45分,在央视播出的工业纪录片《钢铁脊梁》第三集中,讲述了马钢颇具感染力的重型H型钢研发故事。”谢石峰说。
  “以此为新起点,我们继续向‘卡脖子’难题发起挑战和冲锋。”胡德钟说,“2022年,我们自主研发23个系列81个规格重型H型钢新产品,彰显了国内首条重型H型钢产线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更彰显了马钢追求高科技、攻坚高效率、谋求高市场占有率的能力。2023年初,我们又研发出2个重型H型钢新品种。今天上午9时50分,我们将现场试制供给海外市场的UB914毫米×419毫米×21.4毫米×36.6毫米重型H型钢。”
  “能带我们去现场感受一下吗?”《中国冶金报》记者问道。“好的,我马上安排白班作业长李军带你们去。”胡德钟说。
  沿着绿色通道,李军带着《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重型H型钢生产线,攀上仰角45度、27级台阶、垂直高度达6米的主控室,只见室内两名操作工端坐在6台监控器前,正静静等待加热炉内即将“游”来的重型H型钢坯料。
  “快看前方,它来了。”技术中心型钢组主任工程师邢军激动地说。《中国冶金报》记者抬腕一看手表,果然,9时50分,火红的重型H型钢坯料顺着轧机辊道定点而来,通过BD轧机几次反复轧制,再经过万能轧机机组多次轧制,符合英标尺寸的重型H型钢就定型了,又一个新产品成功轧制出来,整个过程7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