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会建言录

李宝犬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时间:2023-03-27| 编辑:张雨恬|【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经纬 报道
 
  氢能作为二次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正式纳入我国能源体系,明确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年发电量达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这一发电量已接近同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要发挥氢气大规模、长时间存储优势,大规模部署电解水制氢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在电源侧和电网侧跟踪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灵活响应,削减系统中多余的功率,实现可再生能源时间、空间转移,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宝犬建议,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李宝犬认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用氢难度较大。一方面,我国各地区氢能产业发展多处于示范阶段,基础数量严重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截至2022年9月份,国内建成加氢站270座,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占比超过50%。同时,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投入回报率低。另一方面,氢燃料电池多应用于商用车领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氢燃料电池车辆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应用端生命周期的购置成本、运营成本和处置成本也亟待降低。
  二是灰氢占比高、碳排放量较大。制氢方式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煤制氢、工业副产氢等。2020年我国煤制氢占比高达62%,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仅为1%。在以煤炭作为制氢主要来源的情况下,碳排放水平与直接使用煤炭相差无几,无法达到低碳的要求。
  三是氢气储运成本高。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气态高压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方式,氢气储运成本约为20元/千克,占氢气终端消费价格的50%。但气态运输储氢密度低、压缩能耗高,适用于日需求量在300千克以下、运输距离较短的加氢站。随着国内用氢规模的扩大、运输距离的拉长,氢气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仍会持续。
  针对上述问题,李宝犬委员建议:
  加强氢能源领域规划布局。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部署,各省级政府制定氢能产业发展实施路线。立足于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研究探索“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氢能冶金”全产业链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协同推进氢能制取、储运、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工业副产氢—氢能冶金+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氢能物流”等氢能应用产业示范园区,引领氢能与钢铁产业创新发展。
  加大氢能全产业链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建议科技部充分考虑目前氢能全产业链技术不成熟等情况,以试点示范逐步带动应用。围绕氢储能、交通、工业等多元化应用,设立氢能领域科研专项,加快探索氢能发展路径。借鉴国际示范经验,支持建设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综合应用示范基地,通过风光离网化、规模化降低制氢成本,鼓励“风光氢储融”一体化、“油氢气电”综合能源站等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氢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议工信部、科技部聚焦氢能领域“制、储、运、加”关键核心技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集中资源推进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共性技术开发和中试。建立氢能自主化重大技术装备评定制度,列入“能源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在能源项目建设中推广应用,并给予相关单位研发费用及税收优惠。鼓励本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