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2518, url:'http://www.csteelnews.com/special/images/W020230305568771728882.jpg', width:946, height:120 }
首页 >>
两会建言录
李卫委员建议:构建产业链级资源协同体系 以“产业链数字化”强化制造业全球话语权
时间:2023-03-28| 编辑:张雨恬|【
大
中
小
】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经纬 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竞争处于从“企业级”向“产业链”纵深发展的转型阶段。面对数实融合发展大势,为形成更强有力的产业链全球话语权,降低产业链脱钩和制造业外迁造成的潜在风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卫建议,发挥好现有产业链资源和数据资源优势,提前布局产业链级资源协同体系。
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雄踞世界第一,数字经济的行业渗透度已达38.3。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了55.3%和74.7%。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已初具规模。我国制造业企业已普遍开始经历L1级(设备级)到L4级(企业级)转型升级,有些甚至正在向L5级(智能决策级)迈进。L6级(产业链级)工业系统场景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区块链数据发现、隐私计算建模等去中心化/多中心化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产业链级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底座。
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研发中心主任苏航看来,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竞争处于从“企业”向“行业”纵深发展的转型阶段。构建“原料—材料—零部件—装备—工程”的全产业链资源计划与协同体系,已成为工业大国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的必然趋势,未来可能成为工业领域国际竞争的新战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拥有宏观调控、产业协同的体制机制优势,具备率先突破、取势占位的机遇和可能。
为此,李卫委员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全局性规划、顶层设计。
政府部门以产业链全局视野进行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布局,行业协会和研发机构重点解决产业链协同中的共性技术难点和堵点,企业则重点突破自身转型落地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
二是以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关键产业链协同中的数据壁垒和应用壁垒。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领域的基础研发,在原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及下游产业链之间,加快构建数据协同和数据流通机制,以技术手段破除“研、产、检、造、用”中的数据协同“鸿沟”。
三是在优势领域率先建立产业链级数据运营能力,掌握国际话语权。
如钢铁、稀土、铝合金、光伏、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可率先尝试建立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架构下的产业链级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在充分尊重企业数据产权的前提下,形成产业链数据发现、数据共用、数据交易能力。以此将我国的产业链协同优势及时转变为数字优势、信息优势、交易优势。
【关闭窗口】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