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钢城

深圳碳中和 领跑全球“绿钢”最前沿
时间:2023-06-09| 编辑:张雨恬|【
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CEO 张文斌

  4月17日,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碳中和)全球首发“碳中和钢”,并与国家11个部委同日公布的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全一致;4月25日,随着深圳碳中和中标亚新钢铁集团鼎盛钢铁碳中和钢技术改造项目,标志着中国碳中和钢工程化落地实施。此前,2月17日,深圳碳中和“碳中和钢”专利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3月30日,该“碳中和钢”专利技术方案获得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德凯钢铁产品碳足迹“碳中和钢”标签认证合约。
  5月9日,意大利阿维迪CEO阿维迪·卡尔多纳佐在米兰钢铁制造展会宣布其克雷莫纳钢厂实现产品范围1、范围2二氧化碳净零排放;5月28日,深圳碳中和在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披露“碳中和钢”生态系统工程生物源方案细节。
  全球钢铁气候理事会(GSCC)4月26日发布《V1.0钢铁气候标准草案》,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能源署和世界钢铁协会等可靠来源气候科学、钢铁行业数据和市场预测信息,GHG(温室效应气体)边界标准包括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GSCC标准基于科学排放目标框架,以产品为重点在钢厂范围实现脱碳的产品碳排放强度标准,明确定义边界为钢铁价值链中所有相关碳含量过程,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热能证书及生物炭,排除了边界外碳抵消和碳汇,认可电炉钢低碳排放钢材,高炉+转炉流程钢不能被认定为低碳排放钢材,拒绝接受长流程低碳排放钢论断。4月份,国际能源署《净零钢铁行业的排放测量和数据收集》报告指出,钢铁行业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框架包括世界钢铁协会“CO2法”和“生命周期清单法”及责任钢铁国际标准V2.0。
  5月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巴黎协定第6.4条监督机构关于A6.4第五次会议征求意见稿,将碳移除活动分成工程为基础的活动和土地为基础的活动,并认为工程碳移除空气直接捕捉封存利用、增强岩石风化、海洋碱化与施肥、碳捕集与封存/碳捕集利用封存、地质固碳、海洋碳封存等)不满足纳入Article 6.4(第6条第4款)资格,基于工程清除活动在技术和经济尤其规模上都未经证实,造成未知环境和社会风险,目前这些活动清除量相当于每年0.01MtCO2,相较于土地利用基础的清除活动每年清除2000MtCO2来说非常小,这些活动无助于可持续发展,不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实施,也无助于降低全球缓解成本,不符合第6.4条机制任何目标。钢铁业寄望于工程碳移除碳捕集与封存/碳捕集利用封存,并不现实。
  2009年,克雷莫纳厂无头带钢轧制极致能效第一条ESP产线投产,但阿维迪·卡尔多纳佐博士在5月9日米兰展会上未披露范围1、范围2和范围3不可避免剩余碳排放的碳中和措施。5月11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新法案,禁止仅基于碳抵销计划做出的环境声明及其他误导性做法。阿维迪通过购买EnelX风电、光伏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电力VPPA(虚拟电力购买协议)RECs或GOs(可再生能源证书和原产地保证)避免范围2碳排放,并利用VERRA自愿VCS和GS森林碳汇信用补偿抵销其碳排放,从而实现其范围1、范围2净零碳排放(仅运营碳中和,并非产品价值链碳中和),虽获RINA(船级社)认证,但其范围1、范围2和范围3不可避免剩余碳排放的中和机制不明,是否面临《净零指南》及5月11日欧洲议会新规则的挑战,尚待观察。
  深圳碳中和是“碳中和”中文词汇原始创作者,2007年从《礼记·中庸》“致中和”变造出“碳中和”中文新词汇,首创“碳中和”牌工业生物燃气及“碳中和”生物炭肥与污染修复剂生态新产品,其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于2010年在深圳华美钢铁实现化石能源完全脱钩替代,当时鉴于范围2和范围3不可避免剩余碳排放并没有完全清除,并未贸然宣布制造出“碳中和钢”。
  经过近20年努力,“碳中和钢”利剑出鞘,于4月17日终于横空出世,并于4月21日公开发表前沿技术论文《钢铁产品碳中和工艺技术创新与突破》,详细披露了基于负碳排放BECNU生态系统工程碳循环的钢铁产品碳中和工艺技术方案,并依国际规范标准与共识,将碳循环分为百年以上时间尺度长期碳循环和百年以下时间尺度的短期碳循环。
  “碳中和钢”依据最新国际标准共识,通过脱碳工艺流程实质性再造、系统边界拓展、输人输出变革、对气候变化第二代氢还原及碳捕集利用封存等非生物源流行技术的颠覆性原创生物源中和技术,钢铁业借助生物燃气—生物炭生态系统工程碳循环生物源技术,实现产业生态工业蝶变,构建第三代应对气候变化新技术新工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与人为修复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和学结合,钢铁工业与农林业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机制协同、减污降碳扩绿增效机制协同,全产业链共建生态文明,领跑全球“绿钢”最前沿。
图为参加亚洲低碳技术创新大会的部分钢铁专家代表合影。 (深圳碳中和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