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抗战老战士景鳔金:烽火娄烦变成绿色“钢铁粮仓”

  娄烦不凡!
  这是一片红色土地,1940年,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红色政权在此正式建立,成为八路军358旅驻地。
  这是一座“钢铁粮仓”,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尖山铁矿就坐落在这里,生产的铁精矿粉助力太钢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则老兵故事,尖山铁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助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抗战老兵“结缘”,点对点帮扶,共同书写中国宝武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新时代钢铁人不负重托的美好篇章。
  这是一段缘分,今年8月2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宝武太钢尖山铁矿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河北庄村驻村队员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景鳔金。这位97岁的老战士紧紧握着驻村队员的手,从烽火中走来的坚韧,依然“镌刻”在他含笑的脸上。
  面对鬼子,就想着往前冲
  “怕,怎么不怕,子弹嗖嗖地在你头上飞,稍不留神,就会中弹。”谈及抗战打仗,景鳔金老人几乎不假思索地对驻村队员说,“开战前身边的战友还跟你有说有笑,倏地就鲜血直流。有一场仗,跟我一起当兵的战友牺牲了10多个,最后就剩下了2个……”一阵哽咽后的沉默,让周围的空气凝重了起来。
  “不过,跟侵略者小鬼子打红了眼,就啥都不怕了,就想着往前冲,要给战友报仇。”老人家抚摸着胸前佩戴着的军功章,挺直腰杆,缓了口气继续说道,“仗打得多了也会有点经验,不能像刚上战场时跟个愣头青似的,该卧倒卧倒,该射击射击。好几回我差点就没了,但稀里糊涂地还是活下来了。”
  这位1928年7月出生在山西省静乐县罗家岔乡(今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河北庄村的老兵,1943年参军,1949年4月任班长,1950年10月入党,1956年6月任给养员,1956年9月复员回到家乡。他的讲述,和所有上战场的老战士一样,打仗是会怕的,但一打起来,升腾在心里的只有往前冲的信念。生与死变成了对家国的责任与使命担当,化为追求胜利的信念。
  “如今的日子,美得很嘞!”
  尖山铁矿驻村队员们听着景鳔金老人的讲述,不由得联想到当下,联想到作为中国宝武“钢铁粮仓”的矿山,联想到脚下这片“红色娄烦”的土地,联想到抗战老兵誓死为国的革命信念。
  在太钢尖山铁矿,有一群勇毅的建设者。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挥洒着汗水和热血,建设起一座大型铁矿山,从当初年产80万吨到现在年产343万吨铁精矿粉,为太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几十年间,当面对困难时,“学生兵”“娃娃兵”在一群“老兵”的带领下,凭着一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硬是将尖山铁矿从困境中拽了回来,牢牢把矿山的命运攥在自己手中。如今,一些抗战老兵已过世,但矿山在岁月的钩沉中愈发沉稳厚重,成为中国宝武太钢钢铁生产可靠的“压舱石”。新一代矿山人,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响应矿山绿色发展的时代号召,让尖山铁矿这座“红色矿山”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抗战精神、红色基因,催发一代又一代的矿山人将开疆拓土、披荆斩棘、“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矿山精神不断传承,形成了如今“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矿山精神。
  驻村队员推着轮椅,与景鳔金老人到村里转转,讲在驻村时上田间党课的事,讲通过科学配种与遗传改良培育新型种牛的事,讲乡间民宿办旅游的事,讲新建的便民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事,讲整治河道、栽种绿植可乘凉的事……村民们与尖山铁矿帮扶队员们打招呼、聊家常,感谢太钢用实际投入,践行共建“红色娄烦”的承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景鳔金老人说:“如今的日子,美得很嘞!”(郭旭壮/文)

图为如今在“红色娄烦”精神映照下绿色发展中的中国宝武太钢尖山铁矿。 (宝武太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