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抗战老战士张宗奇:在战场上过“五一”劳动节

  我叫张宗奇,是包钢离休干部,1926年出生,按老家的说法,虚岁一百了。我有张照片一直贴身收着,是1945年在晋察冀根据地阜平县齐家庄拍摄的,照片上的人是我们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化学一厂的战友。它让我想起了那次反“围剿”的战役。
  “五一”“五四”一起过
  抗战中,我所在的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用土法生产了战争急需的无烟火药和高级炸药。
  1943年4月底的一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保定、唐县、涞源等地的日军大量增兵,上级要我们立即停产,坚壁清野,准备转移。我们连夜停产,埋藏设备,准备第二天转移。那天同志们刚躺下,就被一声沉闷的手榴弹爆炸声惊醒,这表示放哨的同志发现了敌人。我们迅速转移,等天亮时爬到一个山顶上,发现敌机正盘旋在上空。哨兵报告,北面的白草坨山有敌人。
  在丛林中,我和其他几位同志跳进了山峰间的岩隙里,做着战斗准备。可能因为下雨,敌人没有继续往前走。有同志冒险在一面峭壁上探出了一条下山路,大家像壁虎一样沿壁而下,最终走到红草洼小山庄与大队汇合了。连部决定,就地分散隐蔽,自由组合,第二天看情况再说。同志们就分散在附近的山崖下,在山洞里或茅草堆中团身躺下。
  第二天天还没亮,同志们三三两两地隐蔽着行动。我和其他几个同志找了一个隐蔽性极好的大山洞。与敌人周旋许久的我们很疲惫,躺在冰凉的大石头上就睡着了,留下一位同志在外边放哨。我们醒来后,太阳已偏西,一位同志问大家:“今天是几号?”“5月2日。”那位同志说:“昨天是‘五一’劳动节,是我们党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能动员起劳动群众发扬团结精神,联合其他力量抗日,所以今天补上,现在开会。”又有同志提出:“咱们都是青年同志。知识分子必须和民众相结合,不如连‘五四’青年节一块过吧。”
  听罢,大家纷纷表示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抗战到底,决不投降动摇,一定要把日寇赶出中国,说话间隙还低声唱起了《国际歌》《五月的鲜花》《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草原钢城美如画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包头建设包头钢铁公司,我有幸调到这里工作。在乘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后,我来到了包头,看到狭窄的街道上尽是骆驼和牛拉的轱辘车,没有树木,只有遍地的黄沙。
  这里,地上贫瘠,地下却有着一座富饶的宝藏。在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保证重点 支援包钢》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工人、技术人员等云集包头,投入到齐心协力建包钢的行列中。
  没有房住,住帐篷;没有自来水,自己挑;没有青菜,吃咸菜;没有挖掘机,就一锹锹地挖;没有运输机械,就用肩担人抬;没有搅拌机,就人工搅拌。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剪彩祝贺。
  有人曾问我,你在这里没日没夜地干,后悔吗?我回答:“能够为新中国建设出一份力,我感到无上光荣!”
  1986年我离休了。1989年6月,包钢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我和4位老友积极参与包钢关工委的工作。我们把抗战经历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就铭记历史、学好本事、报效祖国。如今,包钢关工委的“五老”们仍在青年职工中传承“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激励他们将包钢建设得更好。
  现在,包钢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千万吨了,生产出的钢轨占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的三分之一,管、板、轨、线和稀土产品,为卫星上天、入地采油、铺路架桥、筑坝建房等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我们家三代人都在包钢工作,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包头由最初的小城发展成了拥有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煤化工、稀土等工业的现代化城市。城区交通便利,街道整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现在的草原钢城美如画呀!(张宗奇/口述 贾海雁/整理)

如今,热轧最高硬度钢轨和稀土过共析热处理钢轨已实现全国首发,标志着包钢钢轨在国际高端市场推广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在钢轨研发生产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图为包钢百米长尺的钢轨正在发出。 (包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