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钢抗战老战士王生:保卫山河,需要更坚硬的东西——钢铁和信念

  我这把老骨头,今年九十有九,虚岁就是百岁了。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这些年的冬天,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时,听着警钟长鸣,我合上双眼,脑海中浮现的是江苏盐城北秦庄那湍急的河水,还有我那8位女同学决绝投河时的场景。
  中国,必须靠自己炼出最硬的钢
  1941年,我15岁,在鲁艺华中分院少年班。我们的武器不是枪,是笔、是歌,是刷在墙上那“抗战到底”的标语。吃不饱、穿不暖,但我们心里那团火烧得旺。在我们院长刘少奇同志拍着我的肩膀说“小鬼,写得好”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握着的就是能杀敌的钢枪。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1941年7月的那场大扫荡,我们鲁艺师生在北秦庄被鬼子堵住了。突围时,戏剧系的8个女娃子被逼到了河边。她们手无寸铁,只有几件乐器、道具。我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没有哀求、没有迟疑,手挽着手,齐齐跳进了河里……那一年,她们都不过20岁上下呀!
  那一刻我懂了,笔杆子能唤醒民众,同时,保卫山河,需要的是更加坚硬的东西——钢铁,以及比钢铁还硬的信念。这8位女同学的牺牲告诉我,未来的中国,必须靠自己炼出最硬的钢!
  后来,我转业到南京钢铁厂做保卫工作。当我站在那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时,感觉仿佛又回到了战场——当年保卫根据地,如今保卫这座钢城,保卫共和国工业的火种。条件虽苦,但我们鲁艺出来的人,没有路就蹚一条出来、不懂就钻研到弄懂为止。那股子不畏难、不信邪、坚决完成任务的劲头,跟打鬼子时一模一样。
  眼前的铁水,如80年前那般滚烫
  眨眼几十年过去了,我已经老了,但南钢正年轻。今年,南钢为我过了百岁生日,新一代南钢员工带我看了现在的厂区,我都认不出了。
  他们带我看的第一个地方是保卫部。控制室里,已不再是我们当年靠腿跑、拿本子记的模样。在一面巨大的屏幕里,厂里每个角落、每辆车、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们向我介绍说这叫“智慧园区管理平台”。
  我亲眼看到,一个小伙子刷脸没成功,门口的保安同志立马过去,拿手机点了几下就解决了问题。他们说,现在门禁都跟大数据连着,来者的信息全都能知道。当年让我们挠破头的安保难题,如今动动手指就能解决了。
  最让我激动的是,保卫部的同事扶着我,远远望着新厂区,他们告诉我,现在的南钢早就不是只能炼普通钢的厂子了。
  南钢搞高端化产品,豪华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储罐、盾构机、新能源汽车用的特种钢,都是自己炼。搞智能化,炼钢炉前再也看不到工人汗流浃背摇钢钎的场景,在整洁的控制室里按按钮就可以“一键炼钢”,数据自动跳,还可以传到全球各地。搞绿色化,厂区就跟公园一样,高炉下还可以跑步,空气质量不输闹市区,炼钢产生的煤气都会回收用于发电,净化后的废水还能养鱼。
  听着现在年轻人的讲述,我眼前那滚滚的铁水,还是像80年前那样滚烫,它凝聚的是全新的力量和智慧。当年,我们为之奋斗的梦想,不就是这样吗?一个拥有现代工业、不再受人欺辱的强大中国;一个既能造出最坚硬的钢铁,又能留住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抗击侵略者,我们靠的是抗战精神。如今,南钢的后辈们,身上还是这股子劲儿!搞创新、攻难关、走绿色发展的新路,需要的正是坚定的信念!
  战友们,你们看到了吗?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如今钢花灿烂、铁水奔流。你们没能走完的路,后辈们正走得又稳又好。
  那根精神的钢钎,从战友手里传到我们手里,如今又传到了年轻的钢铁娃手里,越炼越纯、越打越坚,从未弯过。 (王生/口述 陈福秀/整理)
图为如今的南钢智慧运营中心。该中心是集制造、经营、生态于一体的钢铁“工业大脑”,融合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全工序数字孪生体,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体化管控体系。 (吴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