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明
本报记者 吕林
“‘互联网+钢铁’不单纯是建设钢铁电商平台,也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全产业链的运营协调和整体优化,进而形成供应链高效协同优势。”9月23日,首钢股份副总经理李明在由中国冶金报社主办的2017(第三届)中国钢铁产业链电商高峰论坛上这样表示。他同时介绍了“互联网+”在首钢股份的实践。
李明指出,钢铁企业必须看到“互联网+钢铁”服务于产业链、服务于钢铁企业经营发展的本质。首钢股份的产品定位和销售渠道特点,决定了其在利用第三方平台服务好中小客户的同时,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与下游用户共同构建智慧供应链。
“互联网+钢铁工艺提升” 奠定发展基础
智能装备、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现“互联网+钢铁”的基础。因此,首钢股份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智能炼钢”模式,率先将首钢机器人引入钢铁生产。
二是开发低成本高端高效洁净钢冶炼系列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一键式炼钢”“一键式精炼”的企业。
三是全力推进“智能检测”,率先实现“原燃料、钢、渣试样检验全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首钢股份实施全自动智能检测实验室系统项目,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生产效率整体提高30%,能源利用率提高1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检验周期缩短30%,试样不良品率降低10%。
四是突破区域限制,集中整合首钢迁安地区200平方公里内的大型衡器。
“互联网+信息化融合” 提升发展效率
实施“互联网+钢铁”,需要企业有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为此,首钢股份在资讯、采购、销售、营销、物流环节上都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实现信息化融合,形成了智能支撑层,提升了发展效率。
在资讯环节,首钢股份建立了信息资源平台,能够从互联网中自动搜索、获取、共享、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将信息资源变为内部可用知识。
在采购环节,首钢股份建立了电子采购平台,为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公平且有竞争性的平台,既避免串标,又可以使企业在供应商博弈中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在销售环节,首钢股份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带动整体现货交易,实现了销售速度和效益的双提升,也实现了用户渠道拓展、产品零售、价格发现和效益最大化等效果。
在营销环节,首钢股份建立了客户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实现客户自主下单、签订电子合同、打印电子质保书、处理质量异议等功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在物流环节,首钢股份建立了供货看板平台,与客户、港口、物流公司、港代公司、各外租仓库信息系统对接,采集了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一方面为首钢内部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源,另一方面为供应链上各方提供所需物流信息,并为战略客户提供从签单到发货各阶段的信息。
“互联网+智能制造” 布局未来发展
会上,李明着重介绍了首钢股份以硅钢一冷轧工厂为载体建设的首钢首条冷轧智能工厂示范线。该项目于2016年正式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首钢股份硅钢一冷轧智能工厂项目通过对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面提升在硅钢产品研发、精准营销、柔性生产、质量预测、智慧物流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改善整体冷轧工厂运营水平,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以后将在首钢其他产线推广应用。
据介绍,首钢股份硅钢一冷轧智能工厂项目整体设计围绕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物流、智能化工厂、智能化装备4个主题开展,设计构建3层智能工厂的系统架构。
最下面一层是智能支撑层,包括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网络安全平台等为智能工厂整体提供基础技术支撑的平台。
中间一层是智能制造层。包括三级生产、设备、能源系统以及二级、一级自动化系统在内的,与生产制造流程相关的所有系统平台都处于中间的智能制造层。
位于最顶层的是智能决策层。这层主要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管理驾驶舱等对企业经营决策起到分析辅助作用的平台,相当于智能工厂的“大脑”,能够借助系统分析当前工厂经营决策的相关数据,为工厂经营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建设智能工厂,首钢股份将实现硅钢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硅钢冷轧工厂运营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10%的目标。
最后,李明表示,未来,首钢股份将构建智慧供应链-智能制造系统和智慧营销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订单交付可视化跟踪,旨在消灭“黑箱”;二是供应链精益保障体系,能够进行断点预测;三是智能化需求拉动预测,有助于提高效率;四是自动化预警库存断点,用于降低成本。
(此文刊登于《中国冶金报》2017年9月27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