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9-04-3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杨海霞 通讯员 魏清源 牛卫星

  图为河钢集团绿色钢城。(河钢集团提供)

    荣膺“中国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称号、再次获得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极强的A+评级……2017年,河钢集团交出的成绩单令人瞩目。绿色河钢,引领钢铁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截至2017年9月底,河钢全面关停2座高炉和3座转炉。这也把河钢组建以来压减炼铁、炼钢的产能刷新到820万吨和1186万吨。

  坚决主动去产能,对河钢来讲,既是国有企业带头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推动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自觉行动。

  河钢主动融入全球钢铁行业创新网络,在业内率先制定了“六位一体”(指绿色制造、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绿色物流和绿色矿山)的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河钢搭建起全球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的引领作用。

  2017年,河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钢铁创新中心、河钢海尔家电用钢研发中心等相继挂牌,成功申报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中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项目在内的10项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期间,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专项达15项,涉及绿色生产、智能制造、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等,让绿色制造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一批减量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在河钢得到推广应用:2017年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余项,累计已有100余项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应用转化和再创新。

  强化创新第一动力,让河钢转型发展的“绿色”底色更亮:主要节能环保指标均居行业先进水平;凭借城市中水替代地表水、深井水作为钢铁生产唯一水源项目,河钢获得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卓越奖;核心企业获得2017年国家首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工厂称号,被誉为“世界最清洁钢厂”。

  提高有效绿色供给

  2017年,河钢“质”造展示出强大实力。

  推行大客户经理制,深入开展EVI(供应商先期介入)服务,为用户提供更高性能、更少的资源及能源消耗、更少污染物排放的绿色化钢铁材料:

  围绕汽车轻量化等需求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服务;构建渠道优势,将钢铁产业链条嵌入到家电产业链上,2017年家电板产量达到285万吨,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前列。

  坚持走品种高端路线,大力研发高强、长寿、耐腐蚀、轻量化、环保型的产品,将产品优势转为市场优势:

  在宽厚板领域,研发的超宽高延伸率核电用钢为全球首次应用;2017年前11个月,研发生产国内最厚铬钼钢、高端石化用钢、192毫米锅炉汽包板等多个品种,打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舞钢牌宽厚板产品研发保持行业引领地位,其中40多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80多个品种替代进口,调质海洋平台用钢、180毫米厚F级海工钢、核安全用钢板、高合金临氢铬钼钢板等产品在国内有极高知名度。

  以独具特色的国家重点工程保供模式———“河钢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引领建筑钢市场走向绿色化:

  通过定制化生产、按工程进度精准直发、联网查验真伪、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服务模式,河钢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工程指定供应商,高强抗震钢筋在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中被大量优先使用;与中建钢构合作成立的中国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展示中心,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需要,在绿色钢材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017年,河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产量达到2550万吨,同比提升13%;品种钢占比从2014年的29%提升到64%。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河钢依托自身“绿色钢铁”品牌效应和节能环保技术优势,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以来,河钢先后组建了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化工有限公司,与中信集团合资成立了唐信新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0万吨生物质燃料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  

  描绘新时代绿色钢铁新画卷

  进入新时代,河钢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持续推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迈向中高端水平。绿色发展,让河钢从提供钢铁产品向提供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转型,产品结构和客户端向更高端迈进。“十三五”期间,河钢继续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引领行业绿色制造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

  在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上持续发力。2018年,河钢通过实施绿色化钢铁材料解决方案,进一步带动下游用钢产业的绿色转型;推进在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开拓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前沿指挥所”;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资本合作等方式,实现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迈入高端化的“高端循环”。“十三五”末,河钢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品种钢比例将提高到70%以上。

  河钢还将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培育发展环境治理产业,为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