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采访结束后又匆忙“折回”的委员

2019-04-30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3月10日,我和同事早早来到位于北京西五环外的华北宾馆,打算采访已经提前约好的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

  当我们到达赵继委员所在的小组讨论会议室时,委员们正在就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委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述了自闭症的成因,有的委员描述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

  11点半,小组会议结束。我和同事匆匆跑到2楼大厅,找好合适的位置,摆放好采访装备。不久后,赵继委员也到了。因为要录播视频,赵继委员一直耐心地配合我们。他担心坐的位置过远,设备收录的声音不够清晰,同时又担心高声说话影响到旁边其他媒体的采访,连问了几次“我要不要往前坐一坐”。如此细心的赵继委员让我和同事非常感动。

  采访开始,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一问过。谈到高校特色化多样性建设时,赵继委员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高校建设应该从“金字塔”向“五指山”转变。他一边解释,一边抬起手跟我“比划”起来……

  “我时常鼓励同学们仰望星空,胸怀天下。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对真理的追求,要苦苦求索,要有洞察力,要有远大抱负。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不能只流口水,不流汗水,要注重实效……我鼓励同学们的同时也是激励自己,要放飞翅膀,要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赵继说。

  我们相谈甚欢,本来约定好十几分钟的采访,足足超了20分钟。我突然意识到,坐在自己面前的不仅是一个务实的、做学术搞科研的大学教授,更是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家。

  采访结束,赵继委员走后,我和同事正一起收拾设备,准备奔赴下一个采访地点。这时,我听到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抬头一看,是赵继委员。

  “小朱,我走半道又想起来要说一句话——以大冶金工程教育观为指导,重构冶金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原来,赵继委员在离开的路上还在思考刚刚的话题,特意又折回来概括他的观点。说完这句话,他又急匆匆地走了。

  看着赵继委员的背影,我和同事对视一眼,深深为之折服。这种折服不仅仅是因为赵继委员的严谨,更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上午没吃饭的我们,彼时的饥饿、奔波的劳累刹那间化为乌有。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有义务把委员们的建议和想法准确表达出来并及时传递出去。

  收拾好装备和“心情”,我们又奔赴下一个采访点……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