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向宝钢学习把企业做优做强>宝钢启示录

宝钢启示录之一:今天的宝钢还在转型当中

2019-04-30


  2011年7月4日,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宝钢大厦里,一贯很低调的宝钢掌门人徐乐江,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的专访。他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用冷静的思考,再现了宝钢发展过程中稳健而超前的步伐,梳理了宝钢30多年来的发展理念,描绘了宝钢乃至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  者:首先,请您带领我们追寻一下宝钢发展的轨迹。在您看来,宝钢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推动宝钢发展的?

  徐乐江:从宝钢1978年建厂以来,我的体会是一个企业的经历与历史痕迹是相关的。宝钢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宝钢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地讲,我觉得可以用“严格苛求、学习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16个字总结宝钢的发展理念。

  第一个是严格苛求。1978年国家投资128亿元、举全国之力建设宝钢一期。当时,陈云同志给宝钢的题词的含义就是严格苛求。这种历史背景决定了在宝钢的发展理念和基因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严格苛求地做任何一件事情”,这也是宝钢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始终坚持的。宝钢在建设时,虽然引进了技术,引进了管理,但引进的都是最基础的管理,此后的延伸实际上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起来的。从那时起,从全国各地调来的老一代的职工,还有我们这些刚进厂的大学生,都被植入了“严格苛求”的基因,并在宝钢的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中一直传承到现在。随着宝钢的发展,包括联合重组和走向海外,凡是和我们打过交道的人都公认,宝钢人做事很认真。

  第二个是学习创新。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在宝钢发展的每个阶段,学习创新的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刚开始是掌握引进的技术,一个整体的现代化企业给了宝钢人,不能四五年以后还掌握不了;后来是和市场经济接轨,宝钢的学习创新也在不断发展;今天的兼并重组、未来的发展,宝钢在市场经济当中要学习创新的东西很多。比如宝钢信息化的过程。1992年,宝钢二期工程建设结束时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一直到1998年底,时隔6年,宝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才上线。在这个过程当中,宝钢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没有学习创新的精神,宝钢不可能在全行业率先实现整个联合钢厂用计算机来组织所有的生产经营。社会在进步,自然科学在进步,社会科学也在进步,一个企业如果不学习,这个企业差不多就要完了。学习之后不创新也不行,竞争逼得你要创新。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宝钢,先天的痕迹现在依然存在,比如说三项制度改革我们还没有根本完成,如果不创新,就不可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要想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就需要创新地来做。

  第三个是实事求是。结合宝钢来讲,实事求是就是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回归原点思维,实事求是地来看一看,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稳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个实事求是,既包括国情,也包括行业的实际情况。

  第四个是与时俱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宝钢从一个计划经济的产物,到现在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与时俱进,宝钢就会落后,会被淘汰。

  记  者:在管理方面,宝钢经历了哪些主要变革?宝钢管理体系创新的方向和思路是什么?

  徐乐江:第一,改革开放使得我们了解、学习到当时世界最好的钢铁企业是怎么管理的、怎么运营的,从而使宝钢能够比国内同行更早地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第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都是脱胎换骨的,对宝钢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我认为,钢铁行业已经是完全竞争的行业了。在宝钢,虽然国有企业的烙印仍然存在,但在市场竞争方面已经完全市场化了,经营、投资等要素的分配,大部分也已经完成了市场化。在这个把企业自身当作市场经济中最小的一个单元来迎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宝钢的管理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初期学习日本现代钢铁业的基础管理阶段。

  第三,与上钢的重组给宝钢上了一堂国情课。与上钢联合后,上钢要怎么活下去,人要怎么安置,怎么做产业结构调整,怎么做资金募集,这些都是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宝钢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这堂国情课让宝钢付出了很多,但是在发展上、在稳定上,也让宝钢在管理层面收获了很多。今天与13年前相比,宝钢在兼并重组方面的底气要足得多。

  第四,宝钢赶上了信息时代。过去宝钢的自动化水准就很高,我在当厂长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三级体系,1998年我们建成了四级体系。直到现在,宝钢在管理创新上,仍然把数字化宝钢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来提升和实践。

  第五,治理结构改革。真正谈治理结构,是从2000年宝钢股份上市开始的。在治理结构上,特别是决策、监督、执行,包括董事会如何建设,这对宝钢今后的长期发展影响很大。这些方面,宝钢这几年在不断进步。

  第六,钢铁工业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使宝钢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宝钢意识到必须创新发展。今天的宝钢还在转型当中。过去我们说以用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现在我们说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展服务先行的制造业。在这方面,我们比国内同行开展得要早,但我们仍然没有达到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凭心而论,我们的危机意识和发展的精细化程度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差距。比如新日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生存在亏损的边缘,而宝钢三十几年从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2008年也仅仅出现季度亏损。今天的市场环境,对宝钢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七,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宝钢的一个愿景,这是宝钢在管理上的一个特色。现在,宝钢有很多“80后”、“90后”的员工,这一代人的素质、思路,以及个人诉求、对幸福和事业的追求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员工,所以我们下决心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记  者:现在整个行业正处于微利时代。从宝钢的角度,处于微利时代的钢铁企业应该怎样运作?

  徐乐江:首先要明确一点,微利时代是躲也躲不过去的。中国经济和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很多深层次矛盾,今天的微利是这种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永远存在,尤其是当供大于求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带来的将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就是看有没有用户,有没有成本竞争力。对全行业来说,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竞争意识。

  钢铁行业要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一定会经历一场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中国的经济转型和钢铁行业的转型发展都是大势所趋。目前,业内企业对于这种竞争的残酷性认识还不够充分,都认为自己会笑到最后,都认为自己不会第一个死。那么,过15年我们回头再看,还能剩下哪几家企业?所以,不转型发展是没有出路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形的手”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记  者:宝钢下一步对于钢铁主业布局的设想是怎样的?下一步的发展将通过哪些渠道完成?

  徐乐江:过去宝钢走的是精品道路,任务很简单:掌握新技术,干出好产品。1998年宝钢和上钢联合重组以后,我们原有的轨迹发生了变化。走到今天,中国钢铁业在解决了供不应求的问题以后,实际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宝钢再新建钢厂的机会越来越少,宝钢在国内的规模扩张将更多地借助于中国钢铁业的兼并重组。

  根据宝钢此前在兼并重组上得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我们认为,长三角是宝钢的发源地,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存在矛盾,这两块地方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因此,宝钢今后的发展将立足这两个地区。环渤海地区也很发达,但已经拥有3亿吨的钢铁产量,一半以上要“北钢南下”。因此,我们在撤出邯宝之后,不会轻易再涉足中原地区。同时,西北方面我们在重组八钢以后,和酒钢、西宁特钢也在接触。“十二五”期间,这些地区是我们兼并重组的主要方向。

  未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渠道就是兼并重组。全球发达国家是这么走过来的,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转型和钢铁行业践行“四个转变”,我认为,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还不清楚时间要多长,重组后的形势是怎样的。国家也好,行业也好,关键是创造怎样一个环境,让这场竞争能够公平。

  记  者:在兼并重组的协同方面,宝钢是走在前面的。宝钢是如何帮助被兼并企业发生实质性变化的?

  徐乐江:对于兼并重组,我们的想法是力图少失败、少走弯路。

  走到今天,宝钢的经验教训就是重组如果达不到协同,要比不重组危害还大。重组以后能够达到1+1>2,这个重组就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资产重组只做了20%,剩下的80%在于之后的协同,而正是这80%决定了这次重组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我们对协同方面把握得比较严格。

  对于不同的企业我们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八钢的规划做完之后,新疆工作会议召开,我们发现情况变了,马上对八钢的“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力度很大,从规划到技术,到管理和规章制度。一方面,集团要坚持的东西就要严格按照规划做;另一方面,集团会尊重企业的特殊性,支持其因地制宜地发展。

  当然,完全不走弯路也是不可能的。从宝钢重组上钢后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年上钢系统的产品,比如不锈钢、特钢等,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力。下一步我们会在规划期里做出调整。

  记  者:在技术创新方面,宝钢的技术创新在业内是非常领先的。能否请您评价技术创新在宝钢这个体系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徐乐江:宝钢是搞实业的,在学习创新里面,技术创新一直是摆在第一位的。后来开始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后,管理创新才逐渐跟上来。到现在技术创新在宝钢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宝钢的技术创新很有群众基础。宝钢建厂之初从日本学习自主管理,到走进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员工与企业一直高度重视两个方面的竞争力,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现场。这两个“场”决定了宝钢发展的高度和质量。产品质量、节约成本、小改小革,这些都掌握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手上,宝钢技术创新的基础恰恰就在于技术型员工和现场员工们的高素质。

  记  者:今年宝钢第一季度利润总额的27.4%来自相关多元产业,宝钢在多元产业布局中遵从了哪些原则?

  徐乐江:宝钢多元产业发展的定位就是服务主业,现在的资源开发及物流、钢材延伸加工、工程技术服务、煤化工、金融和生产服务等六大多元产业基本上都是围绕钢铁主业的。

  宝钢对这些多元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多元产业常常强调只是为主业服务,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营权。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发展多元产业一定要尊重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给自己戴上眼镜,认为多元产业是服务于钢铁主业的辅助行业,这样多元产业永远做不起来。

  以宝钢资源为例,经营铁矿石和经营主业的思路有很大的差别。做铁矿石投资,一方面要问宝钢钢铁主业是否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问能不能赚钱。做铁矿石就要尊重铁矿石行业的规律,而不是按钢铁行业的规律去办事。违背这个规律的话,多元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很难去评价发展的好坏,也分不清责任所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的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国内的钢铁同行,每个企业都有其独到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如何实现转方式、调结构,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相互学习和借鉴。

  

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