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向宝钢学习把企业做优做强>钢铁业界评宝钢

宝钢创新呈燎原之势

2019-04-30


  数据,常常能为我们揭示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近3年来,宝钢职工共申请专利4178件,平均每天产生4件专利;在授权的2841件专利中,70%来自于群众性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62%的职工专利得到实施推广;近年来,宝钢股份每年创造专利超过1000件,其中1/3以上是由操作工人创造的;孔利明等9位工人发明家获得“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至今,全国有8位工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有3位来自宝钢……

  如果说,这是宝钢技术创新呈现燎原之势的“果”,那么,普通工人也“给力”的“因”是什么呢?答案不会是唯一:有创新的土壤、创新的舞台、创新的氛围,等等。宝钢员工或许很难给您一个全面的、精确的答案。那么,就让我们透过创新“软环境”,在宝钢为员工创造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里,作一番探寻吧。

  龙虎榜上,看谁最“给力”。在宝钢股份,有一个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这个“龙虎榜”上的积分,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谁最“给力”一目了然。

  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是宝钢股份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载体,其积分排序主要依据职工申请的专利、技术秘密、提交实施的合理化建议以及在内部实施和技术贸易中创造的价值。孔利明、韩明明、王军等都是“龙虎榜”上的“领军”人物。

  2010年,“龙虎榜”上杀来了一匹“黑马”: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高级点检员卢江海以一年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以及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2项目技术秘密的成绩位列年度榜首。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点检员何以一鸣惊人?卢江海说,创新的激情是在2007年宝钢股份科技管理系统延伸到不锈钢事业部时开始的。从系统里的那张《龙虎榜》上,卢江海看到,这里既有创新名角,也有普通工人,内容涵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料消耗、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状态、减少安全事故等等。卢江海这才意识到,此前工作中积累的不少小窍门和巧办法,其实与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只有一步之遥。有了科技管理系统这条“高速公路”,卢江海决定上“路”试一试。

  万事开头难,卢江海的第一项技术秘密被拒绝了十几回,历时1年零3个月方成正果。可卢江海说:值!因为每次修改都有专家引路,每次碰壁都能积累一些门道。如今,卢江海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开始将更多的普通职工领上这条创新路。

  国家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主体是职工。在宝钢,这种“滚雪球”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构成了自主创新的基础。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促进全员岗位创新,继而由从点到线、由线及面,让更多的员工走上更大的舞台。

  创新基地,大家齐“给力”。“在宝钢这个舞台上,员工是主角,领导是搭台的。要把这个舞台搭好,让员工在舞台上尽情地表现自己,这样企业就会兴旺发达。”这是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何文波在第二届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日上的一段话。

  2007年,宝钢设立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并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宝钢从自主性、开放性、服务型的原则出发,赋予了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导师、信息、学习、中试和转化五大功能,使该基地成了员工创意思维和创新实验的“孵化器”、推进现场持续改进的“加油站”和公司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

  由358名技能业务专家组成的员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团队,利用“工人发明家创新工作室”等载体,为各单位创新活动积极分子打开了与专家沟通交流的渠道。公司级志愿者与100个基层单位的创新小组签订了对口指导协议,100名公司级志愿者与厂部级志愿者签订了“结对牵手”协议,实现了基地与现场的对接和联动。

  在2009年5月19日举行的首个员工创新活动日上,宝钢股份冷轧厂许健勇的“冷轧带钢板型控制技术”、能环部陈阿威的“动力设备专利技术”和热轧厂幸利军的“热轧操作工艺优化与先进操作法”成为首批推介项目。不锈钢事业部热轧厂的金永江从创新志愿者幸利军推介的卷取控制技术中,找到了改善现场的灵感。整改实施后,他所在的热轧厂的塔形封锁量明显下降。

  员工创新活动基地让广大员工得益匪浅,而志愿者也乐在其中。技能专家吉志勇说:“创新给我带来了快乐,我想与更多的人分享创新的快乐。”首席操作员杨磊的愿望是“让更多的员工变个体创新为团队创新”。技能专家金国平已经帮助多位员工建立了课题方向,他的一键式飞包功能在集团内部得到了推广和移植。

  此外,首席师“三新”论坛、创新论坛、创新活动沙龙、成果发布会、宝钢工人发明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员工搭建了知识共享、经验交流、方法培训的平台,使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

  共享平台,你也能“给力”。技术领先是构建宝钢新一轮竞争优势的第一要素。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完善的知识管理、共享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2010年,宝钢股份制定了知识管理6年建设规划,提出在规划期内将建设一套以“技术积累-传承-共享-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业务管理流程,形成宝钢特色的知识管理体系。2010年12月31日,宝钢知识管理和技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平台依托搜索引擎技术,以知识库、专家库、标杆库、项目社区和学习区为核心内容,以知识采集、知识审核、知识维护、知识发布、技术答疑、全文检索、知识订阅、知识推送、知识地图等为主要功能,界面友好、安全可控,将技术信息转化成了具有“知识身份”标签,可有序流动的显性知识,为建立全集团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知识管理和技术共享平台一上线便倍受员工追捧。冷轧薄板厂生产技术室主任工程师李秀军兴奋地说:“共享平台可以快速定位并查找所需知识,为完善员工知识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搭建了最好的平台。”

  知识管理能否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取决于员工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宝钢冷轧厂设备管理师区域工程师宋铁燕,自技术共享平台试运行以来,上传了500多份有价值的资料,有机组设备手册、典型故障案例分析等等。宋铁燕工作10多年来,参与了多个冷轧项目的开工建设,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和经验。技术共享平台不仅让她的“宝贝”有了安身之处,还可以借助平台的相互提问、专家答疑等强大功能,获取知识,寻求帮助,甚至可以利用平台随时申请攻关项目,自由组建技术团队。“目前,我已经参加了冷轧厂两支技术团队,感觉创新的空间一下子变大了!”宋铁燕说。

  随着知识管理和技术共享平台的不断完善,相信“创新,人人都可以”将在宝钢成为一种可能,甚至必然。

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