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钢铁业结构调整之路——美国篇 |
2012-06-07 08:23 |
钢铁工业曾是美国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美国百年工业实力的象征。美国钢铁工业从1890年超过英国之后,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美国钢铁工业逐步丧失了其优势。2002年是美国钢铁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明显的一年。通过结构调整,美国钢铁业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同时,美国钢铁企业的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其国际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2006年,美国以0.985亿吨的年粗钢产量排名全球第三位。美国钢铁业是如何实施结构调整的?政府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长流程”是结构调整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炼钢工艺在美国钢铁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例如,美国的纽柯公司(Nucor)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短流程钢厂之一。短流程钢厂拥有固定投资成本较低,组织机构简单等优势。相比较而言,美国钢铁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长流程钢厂。美国的长流程钢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集中度较为分散。美国长流程钢厂相对比较分散,全美国共有10几座长流程钢厂。除美国钢铁公司(U.S.Steel)2006年的粗钢产量达2125万吨外,其他长流程钢厂的产能均相对较低。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散导致长流程钢厂在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交易时,尤其当供应商和购买商来自集中度较高的行业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也损害了钢铁业在投资界的形象。投资者通常认为:首先,钢铁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其次,钢铁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成本较高,而且渠道不畅;此外,风险评估部门往往担心钢铁企业的还债能力,给予其较低的信用评级。 劳动力成本较高。钢铁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主要包括工人工资、退休钢铁工人及家属的年金及医疗费用(Legacy Cost,通常被称为遗留成本)。遗留成本巨大是最令美国钢铁业头疼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美国长流程钢厂的股票市值相对较低,但是外国或外行业的投资者仍不愿并购这些负担沉重的钢铁企业的最主要原因。同样,也由于这个负担,美国长流程钢厂之间也不愿意进行合并。例如,美国钢铁公司曾经提出,只要政府解决遗留成本问题,该公司就愿意斥资重组其他5家最大的长流程钢厂。2002年之前,除了一些短流程钢铁企业之间的合并之外,在美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型钢铁企业之间的合并。即便是两家公司之间达成收购意向,收购方也无法与被收购方的工会就劳动协议问题达成一致。巨额的劳动力成本成为收购方无法承受的债务负担。 缺乏全球化视野。2002年之前,美国钢铁企业拥有的惟一一家海外钢厂是美国钢铁公司在捷克收购的科西策钢厂(U.S.Steel Kosice)。海外投资的缺乏使得美国长流程钢厂在两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首先,美国钢铁业无法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而与其生产成本相近的欧洲钢铁企业在南美和亚洲收购了很多钢厂,从而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当地原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美国钢铁企业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开拓国际市场,因此,美国钢铁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极低,当美国国内的需求下降时,问题尤其严重。由此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是导致美国钢铁企业缺乏全球服务能力,这进一步削弱了其全球竞争力。 201条款与美国钢铁业的“三足鼎立” 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8%~30%的进口关税,从3月20日起生效,为期3年(即201条款)。这一决定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而动,遭到日本、韩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及欧盟的强烈抗议。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钢铁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美国钢铁工业正处于急速的衰落之中。 2003年12月4日,布什宣布取消自2002年3月以来对部分进口钢材征收的附加税。布什发表书面声明称,暂时性的钢铁进口附加关税已经让美国钢铁产业拥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重整,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因此,美国政府决定撤销钢材进口附加关税。 美国政府做出的这个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争议的决定,给了美国钢铁工业一个结构调整的机会。美国钢铁企业也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兴起了一轮并购浪潮,加速了美国钢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经过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后,美国钢铁工业形成了以美国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ISG,现属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和纽柯公司为首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政府实施的201条款虽然饱受争议,但却直接影响了美国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201条款的实施,使美国国内钢材价格迅速上涨,并保持在较高价位上,也使部分已宣布破产保护的钢厂重获生机,或寻找到新的买家,帮助美国钢铁业实现了大规模整合。 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默里奇在《201条款实施一年后的评价》一文中表示:“保障措施为行业内重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投资者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恢复企业元气,重新组织营运,以及关闭无效的生产能力等,使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幅降低,最终实现了整个钢铁行业的盈利。” 美国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在提高了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美国钢铁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钢铁工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较高,一座新厂的建设往往需要投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在2000年~2002年大量钢铁企业破产之后,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企业都是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和纽柯公司等,这些公司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以前的竞争对手,实现了产业集中度的大幅提高。 正如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学家罗伯特.克兰达尔所言:“美国的钢铁产业正经历着一次重大转型,美国不是在失去一个产业,而是在重建一个产业。” |
编辑: 张明 来源:中国冶金报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