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说他们“不务正业”? |
2012-06-11 10:56 |
一个人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一门专业,但是工作后未必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在中国采矿与冶金发展史上,就有这样“不务正业”的人。然而,这些“不务正业”的人,却在其他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一、马寅初
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嵊县。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20岁的时候他到美国留学,潜心攻读经济学,是我国第一个到国外学习经济,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以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还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务长。 马寅初 在旧中国,马寅初不仅是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写文章,作演讲,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反对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统治。因为这些爱国行为,马寅初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达数年之久。但他没有屈服,始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斗争。 马寅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说过的,自1939年开始“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建国后,他以一个学者的专长,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言献策。5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激增。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注意到人口问题时,马寅初先生就首先在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于节制人口问题的提案,这就是所谓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主张我们有计划经济,也应该有计划生育,并且提出三点非常具体的建议,建议确定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节制生育和晚婚的好处,控制人口增长。“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要通过控制人口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30多年的社会实践,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许多主张是可行的,直到今天,它对于我们研究人口理论、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马寅初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桃李满天下。解放后,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一再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全体师生只有在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上,才能团结无间,精诚互助,培养出切合实际要求的专门技术人才。”他维护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那种不要党领导的错误思潮曾据理批驳。当他再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时,他笑着说:“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今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四化做出新贡献。”
二、陈立夫
陈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 1917年,陈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工矿,毕业后又赴美留学。就在他准备接受中兴煤矿公司聘请任采矿工程师时,大哥陈果夫转来了蒋介石的两份电报,蒋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广州协助自己。公公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劝说以及与蒋介石的叔辈关系,还是去了广州。陈立夫从此踏入政坛,没成为一名工程师,引为终生憾事。 获得美国硕士学位的陈立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可谓是奇货可居,从知识结构与对学术的修养来说,陈立夫无疑在当时的中国政界也是凤毛麟角。也可能是这种特殊的才能,抗战爆发后,陈立夫被蒋介石相中做了七年的教育部长。 陈立夫对于这段经历,陈立夫颇感自豪,在他的回忆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功过: “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竭尽绵薄。我总觉得百年树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义积极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兴办,乃是最有收获的“长途”的投资。”
三、刘景山
刘景山,字竹君,河北沧县人,回族。1885年生于天津。幼年多病,12岁入私塾就读,天生聪慧,未几转入普通小学,上中学时,1903年自府中经免试升入北洋大学堂,入校学习矿冶,仅学二年,未毕业,于1906年选送美国费城本雪文尼亚大学攻习铁路管理,1909年获经济硕士学位,旋即经欧返国。返国后,一生多半时间为铁路工作,其它尚有公路、银行、工业、教育等。曾在交通部工作18年,任职最长为交通部路政司长先后八、九年。为我国交通界开创了很多事业。如在张勋复辟时,独力反对亲日派即将成议的沧石路筑路计划,后经发动舆论使其搁置,否则日后日本对华侵略在北战场将收事半功倍之效。再如修建打虎山支线,以打击并夺回日本人独霸南满铁路,垄断东西货运之不法权益。又如1917年俄国大革命时,倡议适时从白俄人手中,收回中东铁路之权益。取消外国人大量支用铁路免票之陋习。强制取消英人独霸购料之合约等。刘景山在交通部服务十八年后离开时,鉴于纯外资修路带来帝国主义压迫的经验,纯官办铁路又缺少资金,曾下决心把我国此后新路的建造,树立一个中外合资、官督商办的楷模。即组织银团发行股票或公债票筹集国内资金,并借外债购买设备,以达商营铁路之目标。他提出建筑成渝铁路的计划,集资一千一百万元,于1936年开工,此路已完成路基、隧洞、桥梁七成,后由于日寇侵略至滇黔威胁四川而停工。再如由中国银行与汇丰银行联名在英国伦敦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公债券,各包销五十万英磅,凑足沪杭甬铁路展线工程费一百万英磅。还完成襄鄂铁路的整顿工作。刘景山一生对我国早期铁路交通贡献颇大,被誉为交通名宿。曾在台湾任北洋校友会名誉理事长。于1976年逝世于台北寓所,享年九十一岁。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