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诞生记 |
2012-06-12 08:15 |
武钢,新中国成立后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堪称钢铁行业的“头生子”。
新中国决定南部兴建钢铁基地 选址最初看中大冶 新中国成立后,财力有限,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鞍钢,同时决定兴建一座新的钢铁工业基地。 今年74岁的许青海,是《武钢志》首任副主编。他透露,当时我国南部没有一个钢铁企业,新建一个,可就近供应中南、西南、华东等广大地区。 1949年12月底,毛泽东出访苏联,敲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与改造的50个企业中,就有在南部新建钢铁基地。 1950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邀请苏联专家考察,得出结论,湖北大冶处国家中心地区,有长江水运之便,本地就有铁矿石、石灰石及白云石,周边江西、安徽、河南有大量煤炭,均可就近取材。另外从经济上、国防上考虑,在大冶建钢厂最适当。
勘察人员选厂址
上述建议呈报毛泽东主席,得到同意。 就在人们以为定址大冶时,1952年,苏联专家二度考察后提出,大冶土质不好,厂区太小,无法满足年产250万吨钢铁的需要,建议再选几个厂址进行比较。 1952年5月6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在武汉附近的大冶地区”,建立我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 苏联专家一眼相中青山 周总理写下“特急批发!” “青山区原来打算留给第一机械工业部,兴建二汽厂址,还有锅炉厂、重型机床厂,后来被苏联专家一眼相中,让出厂址。”许青海说。 武钢厂址具体定在哪里?这个选择又花了两年。人们走遍湖北省内长江两岸,还跑到湖南长沙、岳阳,资料汇集700多大本,重达1吨。 1954年2月,苏联黑色冶金工厂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院长别良其可夫,率总工程师一行来汉,对中国人提交的徐家棚、贺胜桥、汀泗桥等6个候选厂址,都不满意。 当年3月的一天上午,别良其可夫带领选址组,爬上现在的武钢公司办公楼后的石山顶上,展望青山荒野,认定此处是最佳建厂之地:水源、交通、地质地形都非常有利。 经多方筹措协调,二汽让出厂址。1954年5月12日,国家确定厂址选定青山区,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新厂正式命名为武汉钢铁公司(即武钢)。 1955年,苏联送来92卷的设计方案,一期工程规模年产钢120万—150万吨,预留300万吨规模可能性。这个设计方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同意,周恩来总理写下“特急批发!”
沼泽淤泥上修起和平大道 全国18个省支援建武钢 50多年前,青山区的蒋家墩,也就是现在的红钢城,当地人叫“荒五里”,有一片横直约5里的洼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全区人口集中在青山镇,不足万人。 今年71岁的胡体楠从小长在此地,1954年底,他目睹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排排新厂房、红色三层砖房盖起,接着出现了商店、菜场,还有码头、公交车、电影院。 现在,从武昌到青山有条路叫和平大道,这条路已有53年历史。当年参建者许青海回忆,1954年底,这条路沿线到处是沼泽,有的地方挖了6米深的泥巴还见不到底。 许青海说:“公路二师五团上千人是从海南赶到青山的,天气很冷,士兵身上长袖套短袖,连长跑到汉口唐家墩割稻草,给战士铺床。” 1955年11月,长长的和平大道通车了,一车车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武钢厂区、生活区。 据统计,1952—1957年建设期间,青山区相继集结5万多工人和近7万职工家属,总计12万人左右,当地陆续修建116个大、小商店,31个蔬菜及食品水产市场,开辟3条公交线路。 武钢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1957年前,各地调来的干部、工人,来自10多个省,几乎囊括东北三省炼钢炼铁的能手。全国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个厂矿企业,为武钢制造各种机器设备。 交通部曾指示,任何情况下,武钢运煤车辆随到随开。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下令,派遣13架军机空运建设物资。
毛泽东目睹第一炉铁水流出 工人们流下激动的泪水 现在,武钢炼铁厂有7座高炉,50年前产出第一炉铁的一号高炉,就在其中。
武钢一号高炉
今年77岁的苏恒秀,是原一号高炉炉前技师,是武钢开炉出铁的见证人。他回忆,一号高炉原计划1958年9月20日至国庆期间出铁,为建国9年周年献礼。但当年9月10日,毛泽东一到武汉,就问哪天出铁,大家根据周密计算,敲定出铁日提前。 9月13日14时59分,他看到毛泽东站在出铁台前,还特意给炉台工地主任韩喜递上一根中华香烟,然后自己点上烟,听苏联专家介绍,不时望着出铁口。 当听到有99%把握出铁时,毛泽东坚定地说,“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 没过多久,“快出铁了!”随着人们一声惊呼,毛泽东站起来,15时25分,铁水从炉内冲出来,劳模李凤恩跳起来报喜:“毛主席,铁水流出来了!” 毛泽东鼓掌祝贺,向在场工人高举双臂,高喊“同志们好!”全场欢声雷动。苏恒秀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更多内容见本网“冶金史话”专题)
|
编辑: 张明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