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冶金工业史】法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 |
2012-06-13 08:20 |
法國工業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雖然落後於英、德、美三國,鋼鐵冶煉卻有突出的成長。一方面由於在1880年代後期採用托瑪士煉鋼法,能廣為開採豐富的鐵礦;另一方面由於法國積極準備戰爭,資本家作軍火生意,接受大批軍火訂單,使法國鋼鐵工業大為發展。發展重工業,需要大量資本,造成資本加速集中,首先在鋼鐵工業方面引起壟斷。1876年,法國只有13家最大的冶鐵公司,到19世紀末結合成辛迪卡。到1914年,在布里埃流域的最大冶鐵工業區,生產全國80的鐵產量。此時法國已出現煤礦、鐵礦、煉鋼廠和機器製造廠的巨大聯合公司,如汪代爾(Wendel)、施奈德(Schneider)、等就是這類的壟斷組織。 汪代爾家族的工業之路,始於洛林地區。第一代Jean Martin de Wendel(1665-1737)於1704年從法王手裡買下阿揚日(Hayange)煉鐵廠,後又兼併一些煉鐵廠,買了樹林,用木材燒炭,以供煉鐵,奠定其家族長期從事法國製鐵和煉鋼業的基礎。每逢戰爭,對鋼鐵的需求巨大,其事業即獲得擴展。1737年Jean Martin去世後,長子夏爾(Charles de Wendel,1708-1784)繼承工廠,趕上七年戰爭對軍火的需求而獲利甚豐,擴大規模,1768年開始以煤代柴的實驗。不久鐵價下跌,工廠只能靠政府的訂單。夏爾去世時,汪代爾王朝已堅如磐石。 其長子Ignace de Wendel(1741-1795)以出色的冶煉專家著稱,保持順暢的政治門路。他博覽群書,研究新煉鐵法,參觀英國冶金業,辦起法國第一家用焦炭煉鐵廠,延請英國焦炭煉鐵先驅John Wilkinson之弟William Wilkinson負責管理,建造新的焦炭鼓風爐,投資大型煉鐵廠,用英國人的祕方生產鐵錠。年產量達5000噸,遠超過舊法的900噸,這標識歐洲進入大力發展技術的時期。大革命時期逃離法國,客死異鄉。王政復辟後,汪代爾家族企業東山再起,三子Francois de Wendel (1778-1825)籌資買回鐵工廠,更新設備,招募一批會用新方法的英國工人。他知道法國政府對鋼鐵巨大需求:修運河、鋪鐵軌、煤氣照明等。他完善生產過程,以低價產出,訓練工人的生產完全合乎要求。他在1825年猝逝,其女婿Gargan是繼續為汪代爾家族企業的利益奔走,1853年去世時,汪代爾家族企業得到開礦特許的面積已達洛林地區特許總面積一半以上。1834年,汪代爾家族生產的鐵僅佔法國的1,1870升至11.2,居全法國第一。 在Francois的幼子小夏爾(Charles,1809-1870)管理期間,汪代爾家族企業的煤鐵產量都大幅增加,並照顧員工生活,1849年被選為議員,其競選口號是:「秩序、財富、宗教」,他在1870年去世。在19與20世紀,這個代表法國資本主義的家族兼具工業的與政治的實力,曾經引起爭議。1978年,隨著法國鋼鐵工業國營化,汪代爾家族轉型為成功的投資公司。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