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冶金工业史】俄罗斯近代钢铁工业发展 |
2012-06-13 08:22 |
蘇聯的鐵產量在世界居於首位,但較西方各國落後甚多。至19世紀中葉亞歷山大二世大力發展鐵路,便利的交通,為經濟發展鋪路,手工工場的數量亦大為增加。19世紀末,俄國工業開始大幅成長,城市人口激增,廉價的煤鐵、水力與人工,工業蓬勃發展,其中以鋼鐵、石油、機械等重工業發展得最為迅速。蘇聯時期,史達林推行「計畫經濟」,俄國鋼鐵工業快速進步,先以發展武器和重型軍事設備為主,於短時間內大量建立鋼鐵廠,促使蘇聯工業產品遽增一倍以上,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為冶金工業中心也是蘇聯重要的鋼鐵業中心。二戰之後,蘇聯在赫魯雪夫的計畫經濟下,更提高鋼鐵生產目標,要求工業產量提高80,鋼產量提高70%。為了達成目標,全國上下總動員。但實際上製成的鋼鐵大多粗糙,工業的成長率也下滑。1981年的鋼產量竟低於1970年水平,1980年起,許多城市爆發罷工、示威及暴動,影響其鋼鐵工業。 俄國在1861年改革後,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在主要工業部門中,機器生產逐漸代替勞力。188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煤與鐵的產量迅速增加,鐵路建設從1860年總長度1500公里,1892年增加到3.12萬公里,1900年為5.2萬公里。大規模修築鐵路,促進許多工業部門的發展。1860-1900年間,工業生產總值成長6倍。迅速發展的原因是:廢除農奴制度保證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並擴大工業品的國內市場。政府扶植工業發展,同時俄國工業起步雖晚,可以利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和技術成就。此外,史達林的計畫經濟推展後,以國家力量推動各項建設,促進俄國國力的提升。在計畫經濟期間,有4500個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勞動生產率提高82,工業產量增加120%。至1937年,鋼產量達到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俄國在工業方面有長足的發展,使其躍升為工業國。隨著經濟的成長,俄國軍事實力也大為擴充。在1938年時,俄國軍隊共裝備7000門野戰砲,15000多輛坦克,6672架戰鬥機,137艘戰艇,均有賴鋼鐵工業發展,使其提高國威與國力,成為世界強國之條件。由於俄國經濟實力快速增加,至1985年俄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的已有14項,居世界第二的有6項。其中不少是重要的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生鐵、鋼、鐵礦石、焦炭等。工業化超高速發展,使蘇聯的國民生產毛額也大幅上升,與美國競爭,躍居世界強國之林。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