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史

新中国钢铁布局逐步改善
2012-06-14 10:56
    旧中国的钢铁工业,在四十年代初期,约有80%—90%的产量集中在东北一隅,这是日本侵华掠夺中国资源造成的。一九四三年,东北的钢产量占全国的94.5%,铁产量占88%。新中国成立后,钢铁生产逐步恢复,到一九五二年,沿海地区的钢产量约占全国的85.8%,其中东北一地就占全国的70%,而西南、西北两个地区合起来,钢产量仅占全国的3.8%。为了从战略上逐步改变这种畸形的不合理布局,四十多年来在沿海一带扩建鞍山、本溪、上海、北京、天津、唐山等地钢铁厂的同时,还在内地扩建了太钢、马钢,并先后新建了包钢、武钢、攀钢几个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到一九九四年,全国产钢在15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达到16个,见表。其中内地占5个,其中武钢年产钢超过500万吨。年产钢100—149万吨的企业5个,有重庆、江西新余、昆明、莱芜、涟源等。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四川的重庆和江油,贵州的贵阳,河南的舞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太原,青海的西宁,湖北的大冶,还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特殊钢厂,它们同沿海的大连、抚顺、本溪、上钢五厂等特殊钢厂一起,形成了中国的特殊钢工业体系。在抓紧建设重点钢铁企业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兴办了许多地方中小钢铁企业,逐步形成了除西藏外遍及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以大为主,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布局。一九九四年,中国各地区钢产量的分布比例:东北为16.81%;华北为25.97%;华东为28.99%;中南为15.58%;西南为9.38%;西北为3.27%。同年,沿海钢产量比例约为60%;比一九五二年下降了25.8%;而内地钢产量,已从一九五二年的19.3万吨,上升到一九九四年的396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13.3%,高于全国钢产量的平均递增速度。其中西南、西北钢产量的比例上升为12.65%,比一九五二年提高了9.18%。这说明,中国钢铁生产的地区布局已有了一定的改善。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