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用炮弹是大连造 |
2012-06-14 14:35 |
日本投降后,虽然大连的工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基础未被破坏。 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全面进攻。各解放区军民奋勇抗击,急需大量军用物资和武器弹药。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大连近代化工业基础和海上运输的便利条件,进行兵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贡献“大连造炮弹”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 1946年11月,经大连党组织与苏军交涉,苏军将化学厂、钢铁厂等企业移交中方。 1947年7月1日,中共领导的旅大地区第一个大型军工生产联合企业——大连建新公司成立。 大连建新公司成立后,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兵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其他解放区无法生产的、而在解放战争的阵地攻坚战中又迫切需要的“七五”口径炮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所使用的炸药、炮弹,主要是由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公司成立近4年时间,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炮弹。刘少奇在接见大连建新公司经理朱毅时说:“大连建新公司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工作做得很好,中央很满意。 ” 除了为前线提供军火外,大连市公安局备用的布匹、绸缎和大连纺织厂、金州纺织厂所存的棉布倾库发出,无偿运往前线。在各级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广大妇女以生产自救的名义,成立了制鞋工厂和制鞋合作社,市内经常参加制鞋的妇女达3.4万人,做军鞋236.5万双,同时制作军服30万套,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构架 由一批新旧工厂组成的“集团公司” 大连建新公司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是个集团公司,涉及领域五花八门,但最初都跟武器弹药有关。当时苏联将满洲化学、大华炼钢、金属制品、制罐及曹达等6家工厂移交我方,同时我方投资建设的引信厂、弹药厂等也陆续建成。这批新旧工厂组成的联合企业构成了建新公司的主要部分,而它对外的名义只是一个民办企业。 大连建新公司 大连化学工厂 建新公司的主要工厂之一,原为日本人建立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化”,主要生产工业、民用和军工所需的化工原料。 1947年7月,苏军将“满化”移交建新公司管理。大连化学工厂下设四分厂生产硝化棉,五分厂生产无烟药,另设硝酸、硫酸、乙醚、盐酸和水玻璃等,主要生产弹药。 大连钢铁工厂 由原大华炼钢厂和金属制造厂合并而成,大华炼钢厂原系日本人经营的大华矿业株式会社,金属制造厂则是原进和商社。 1947年6月,苏军将两厂交给我方,建新公司接管后将两厂合并为大连钢铁工厂,主要生产制造炮弹体用的中碳钢及硬质合金。 大连机械工厂 原系日本人经营的大连机械制作所。日本投降后,由我党以大连公安总局名义接管,并最早在大连地区组建加工生产日式七五山野炮弹弹体,形成月产3000发弹体的生产能力。建新公司接管该厂后,为了扩大制造军工生产设备的能力,先后将大连较大的3家工厂——长兴铁工厂、裕民机械工厂、大连铸造厂合并,成为建新公司所属的母机工厂。 大连制罐工厂 由苏军接管日本人经营的安川组铁工所和大连铁工所,并将两厂合并定名为大连汽锅工厂。苏军移交我方后,直属建新公司领导,是一所军工辅助生产工厂,主要制造炮弹箱,负责修理安装公司所属各工厂的锅炉、锯条等。 裕华工厂宏昌工厂 系建新公司成立时新建的两个直属工厂,裕华工厂主要承担炮弹总装任务,宏昌工厂则主要承担引信的研制生产任务。 作用 成为全国工业管理干部的“培养基地” 建新公司不仅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也为我国工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沈阳兵工厂、大冶特殊钢厂、辽阳火药厂等一系列工厂企业都是由建新公司派出的干部和技术骨干帮助恢复和建设的。 1949年,建新公司开始进行民品生产,自行设计制造了包括200吨水压机、千吨油压机等成套的设备,生产出高压水泵、矿山设备、蒸汽压路机、水泥搅拌机、锅炉、高速钢、硬质合金、弹簧钢、镀锌铁丝、硫酸、硝酸、盐酸、耐酸泵、耐火砖等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设备和产品,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在当时,我们党的干部中熟悉现代工业技术和管理的人不多,老解放区没有现代工业,没有锻炼干部的条件。大连建新公司是综合性企业,生产门类较多,是最好的工业管理干部“培养基地”。 大连建新公司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干部和技术骨干上千人,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它也为我国工业发展探索了经验。作为大规模、现代化、拥有上千工人的企业,大连建新公司在学习苏联管理工业的经验基础上,依靠留用的部分日本技术人员,通过学中管、管中学,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成为全国工业管理的成功模式。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