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之大炼钢铁】1958年产钢翻一番的目标是如何提出的? |
2012-06-18 09:05 |
在“大跃进”的洪流中,钢铁工业是带头的,工业“以钢为纲”的影响很大。一九五八年钢产量翻番的高指标把“大跃进”推向高潮。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钢的指标居高不下,使“大跃进”继续发展。 钢产量翻番是随着“大跃进”的形势发展,一步一步提出来的。继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全国计划会议后,一九五八年二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把钢产量调高到624万吨。三月份在成都会议上,中共冶金部党组又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了一个报告,提出中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很多,有可能搞得快一些。报告认为:十年赶上英国,二十年或稍长一些时间赶上美国,不是不可能的。冶金部提出,苦战三年,超过中共八大所提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钢产量1050—1200万吨的指标,到一九六二年达到1500—1700万吨是有把握的,2000万吨是可以争取的。报告未提到一九五八年钢产量指标。但国家经委在会上发的第二本帐,提出一九五八年钢产量为710万吨,反映了冶金部的意见。随后,冶金部经过测算,又把一九五八年的奋斗目标先订为800万吨,后又增至850万吨,一切工作都按争取产钢850万吨安排。从原计划610万吨提高到850万吨,是一个“大跃进”的计划,比一九五七年的535万吨增长59%。六月份,各大协作区都召开钢铁工业会议,提出了各自的钢产量指标。汇总起来,一九五九年产钢指标竟超过3000万吨,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冶金部未加分析,就把这个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虽然讲的是一九五九年的目标,但对一九五八年的高指标起了升温的作用。 毛泽东历来非常关心钢铁工业,多次谈到希望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得快一些。一九五七年十月,他在莫斯科时说过:再过十五年,要在钢产量上赶上英国,达到3500万吨。到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九日,毛泽东提出当年钢产量要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中共冶金部党组非常重视毛泽东的意见,要求计划部门从原料、燃料的供应到已有生产设备的潜力,反复进行测算、平衡。计划部门当时的结论是:靠现有生产企业的设备,无论如何是生产不出这么多钢的。要实现翻一番指标,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迅速增加新的设备。于是,六月二十八日,冶金部就成立了钢产量翻一番的专门工作组。从七月一日到十九日,即分别向41个钢铁企业布置增建一批小转炉,要求在一个季度内建成,担负当年钢铁翻番的任务。冶金部通知说:“为了争取时间,必须采取因陋就简,降低机械水平,充分利用旧有建筑物和旧有设备,尽量依靠自力更生的办法。”还向一部分钢铁厂布置了赶制转炉、电动机、风机等设备所需钢材的生产任务。与此同时,又向一批钢铁企业的设备维修厂布置了突击生产一批小型轧钢机的任务。实际上,从七月份开始,冶金战线内部已经为翻番任务而紧张工作了。 但是,由于没有公开发动钢产量翻一番的群众运动,毛泽东借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批评延误了时间。八月十六日,毛泽东提出书记挂帅,全民全党搞钢铁的号召。八月十七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党政负责人以及各大钢铁企业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表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实现钢产量翻番的任务。九月五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力保证钢铁生产》的社论,提出:“生产1070万吨钢,是我国人民当前一项头等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为实现这个任务全力以赴,只能超额完成任务,而决不能少一吨钢”。会后,各大协作区提出的方案汇总为1160万吨。从一九五八年八月起,一个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就在全国掀起。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