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史

【历史回顾之大炼钢铁】拯救“小高炉”运动
2012-06-18 10:26

  全民大办钢铁,大办“小土群”的时候,大家脑子是热的,以为炉子搞得越多越好。等到炉子建起来,要它出铁,却发现一大堆问题。有的小高炉能够流出铁水,有的流不出来,有的流出来的是高硫铁,不能炼成好钢,很多小高炉的铁成本很高,最高到600元一吨,超过大高炉铁的成本4—5倍。而绝大部分小土炉经过几个月实践,已证明是不能生产出铁水来的。邓小平总书记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视察贵州时说:“小土群”应该提高到“小洋群”,也要搞“中洋群”,实际上是否定了“小土群”。一九五九年二月六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正确组织炼铁生产的几项规定》,指出:当前小高炉原料消耗,特别是焦炭消耗过多,已经成为炼铁生产中一个突出问题,为此规定小高炉(包括土高炉)生产1吨铁消耗的焦炭,最高不得超过2000公斤。一般停止木炭炼铁,以保护森林资源。简易焦炉和土焦炉都应普遍用洗煤炼焦。要改变用品位太低的矿石直接入炉炼铁。要求在半年时间之内把小高炉生产的每吨生铁成本降至200元左右。在一九五九年上半年,周恩来、陈云、贺龙、陈毅、聂荣臻、谭震林、陆定一、罗瑞卿、习仲勋、彭真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陆续到各地视察时,针对钢铁生产中暴露的问题,作过许多重要指示。根据生产中暴露的问题和中共中央指示,一九五九年冶金部和各省、市、自治区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以解决小高炉不能正常生产等问题。

  小高炉为什么不能正常生产?多数是炉型选择不合理,耐火砖质量很差,一烧就坏,风量不够等。对此,冶金部制订了标准设计,并派出辅导团帮助各地改造炉子。

  有的炉子建得对头,为什么生产也不正常?多半是工人不会操作,于是制定了各种型号的小高炉的操作规程,训练干部和工人。

  小高炉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生铁质量不好,多是高硫铁,炼不出好钢。产生质量问题,原因更复杂一些,有的是用冷风吹炼,炉温低,脱硫效果差,但更多是煤炭的质量不好,炼出的土焦硫高,有的矿石含硫也高,这些硫都熔到了铁水里。为了解决煤炭质量问题,建设了一批土洗煤厂,把煤洗一遍,同时建设了上千座小焦炉,把土焦变成了洋焦。为解决耐火材料问题,又建设了许多小耐火材料厂。为了改善矿石质量,搞了许多小选矿厂。为了提高炉温,又增加了许多热风炉。这些措施改善了部分小高炉的生产状况。

  小高炉生铁成本高的原因,一是生产不正常,事故多,停炉时间长,产量低;二是矿石含铁低,燃料消耗太大;三是离原料、燃料产地太远,运费过高;四是用人太多,开销太大。这些缺点,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能解决一部分,但很多小高炉成本降不下来。

  为了抢救小高炉,冶金部开过许多次小高炉会议,颁布了许多规程,《冶金报》介绍了许多小高炉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经验。但是这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为了彻底摸清“小洋群”的问题,冶金部于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提出组织全国的冶金设计力量于六、七、八三个月分赴各省,对每一个矿山、铁矿、钢厂、耐火材料厂、焦化厂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资源、厂址、交通运输、电源、设备能力、生产情况、建设情况、成本、主要原料及辅助原料、劳动力情况,同其他各个经济部门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无发展前途及其合理规模等。报告提出,这次调查首先着重研究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拟分为三大类:一类为有发展前途的;一类为停止扩建规模,巩固提高的;一类为不合理,应予停办的。周恩来总理详细审核了调查提纲,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但是,“小洋群”是高指标的产物,虽经多方努力,也没有能把这些“小洋群”救活。一九六○年就开始陆续停炉,最后保留下来的是屈指可数的55立方米以上的几十座小高炉,报废的小高炉估计约有5—6万立方米。小矿山、小焦炉大部分也随着小高炉报废了,这是大办钢铁的一项巨大浪费。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