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史

“文革”结束后钢铁工业的恢复
2012-06-18 16:25

  粉碎“四人帮”,广大钢铁职工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一九七六年十月中、下旬,鞍钢、武钢、包钢等重点钢铁企业的职工,纷纷集会、游行,欢庆胜利。

  首先是开展揭、批、查。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破坏,钢铁战线出现了“四乱”:政治思想搞乱了,领导班子和队伍搞乱了,生产建设搞乱了,企业管理搞乱了。打倒“四人帮”以后,首先是从政治思想上彻底揭发、批判“四人帮”搞乱钢铁工业的罪行,在组织上清查他们在冶金工业系统的帮派体系以及与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从一九七六年四季度到一九七七年底,钢铁战线开展了揭批查运动。

  冶金部机关“文化大革命”中也被“四人帮”搞乱了,致使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连续三年“三打两千六”(即计划年产钢2600万吨)均告失败。为此,冶金部机关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到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先后在北京召开了六次揭批“四人帮”的万人大会。冶金部大批判组于一九七七年先后以《深入揭批四人帮,钢铁工业大解放》等为题,在《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发表了一系列揭批文章,推动了冶金系统的揭批查。经过揭批查,原冶金部机关造反派头头,当时冶金部的负责人之一张振江于一九七七年被依法逮捕,后来被判有期徒刑八年。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任命唐克为冶金部部长。一批懂业务的“老冶金”,陆续得到平反,先后回到冶金部各级领导岗位。

  各重点大钢厂与中、小钢厂也同时开展了揭批查。对鞍钢、攀钢、武钢等大型企业,国务院还派出了工作组帮助揭批查,对马钢、齐齐哈尔钢厂等其他重点企业,冶金部也派出了工作组。通过揭批查,过去被“四人帮”插过手的首钢、鞍钢、武钢、上海第一钢铁厂、杭州钢铁厂等,都先后从“四人帮”帮派体系控制下解放出来。这样,整个钢铁战线就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复苏过来,在政治思想和领导班子上出现了新面貌。

  其次是工业学大庆。揭批查为恢复发展钢铁工业创造了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条件,但如何把广大群众因“四人帮”倒台而激发起来的政治热情,引导到整顿钢铁企业和发展生产建设上来,是当时面临的关键课题。大庆油田的岗位责任制、“三老四严”的传统作风,对钢铁战线恢复和整顿生产秩序是有借鉴作用的。在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召开的全国冶金工业电话会议上,冶金部把学大庆作为一九七七年钢铁工业的第二项主要任务提了出来,要求各钢厂结合增产节约运动,普遍制订学大庆的规划,尽快把钢铁生产搞上去。一九七七年三月召开的全国冶金工作会议,组织了学大庆的竞赛。同年五月十六日,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以后,冶金部在北京又召开了“学大庆动员大会”,请出席全国学大庆会议的冶金战线的代表到会,由首钢、鞍钢、上海异型钢管厂的代表汇报了工业学大庆的初步情况。同年十二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冶金工业学大庆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并表彰了100个红旗单位和200个先进生产者。

  一九七七年,各钢铁厂普遍制订并落实了学大庆的规划。规划大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限期(如一,二,三年)办成大庆式企业。据当年五月统计,经上级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的有76个。二是提出本厂生产建设的近期目标。如在产量质量和其他主要指标上,近期超本厂历史最好水平,远期赶全国先进水平,再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进军。三是确定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的目标。这些规划,虽然有的急于求成,有的存在形式主义,但总的讲从积极方面起到了组织群众的作用。如上海第三钢铁厂的1700多个生产班组就都制订了自己的具体规划,促进了增产节约。

  学大庆高潮是在各厂之间,各车间、各班组和个人之间展开的社会主义竞赛中形成的。如首钢、鞍钢、武钢、上海冶金局,以及南京、烟台、邯郸等钢厂纷纷加入竞赛,你追我赶,此增彼长,催人奋进,促进了生产。

  在热潮中,涌现出大批先进标兵。当时,不仅恢复了全国劳动模范、鞍钢老英雄孟泰(一九六七年九月受压制时病故)的名誉,重新树立了全国的老红旗马万水掘进工程队,而且还树立了一些新的标兵。例如,陈箎是冶金部钢铁研究院的高级研究人员,一生醉心于祖国的科研事业,即使在“四人帮”批判迫害他的时候,也从未放松过对断裂力学的钻研。一九七五年当发现自己身患癌症以后,更加奋发进取,一直战斗到一九七八年十月逝世为止。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为国争了光。他被誉为“科研铁人”,他的精神给人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第三是初步整顿企业秩序。在“文化大革命”中,企业的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被打乱,出现了严重的生产无人负责现象和无政府主义,管理存在着“操作无规程,质量无检验,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劳动无考勤”的混乱状态,导致事故多,质量差,浪费大。

  针对这种局面,一九七七年三月召开的全国冶金工作会议记要指出:“要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整顿企业秩序”。首先要求建立责任制,即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起由主要领导干部负责的有权威的、精干的生产指挥系统”。同时要求“把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安全生产制、经济核算制等七项制度建立和健全起来”。“把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流动资金占用等八项指标抓起来”。国务院于四月十五日将这个会议纪要批转全国,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下决心把钢铁工业搞上去。

  整顿企业秩序逐步收到了成效。许多企业在调整领导班子后,较普遍地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建立了生产指挥系统。比如,鞍钢公司生产指挥部门所在的“大白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占领,一度成了武斗中心。那时在此发号施令的一些人,不懂生产,不问生产。一九七七年调整班子后,大白楼又成了生产指挥中心,公司在此建立了生产指挥部和总调度室。各厂、矿、车间设立了相应的生产指挥系统。总调度室24小时抓生产。公司领导人亲自下厂矿了解情况,解决生产问题,这样整个联合企业很快就运转起来。群众高兴他说:“大白楼说话灵了”。一九七七年鞍钢生产了580万吨钢,结束了产量停滞和下降的局面。

  经过初步整顿,各企业较普遍地围绕建立岗位责任制重新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开展了产品质量升级工作;对基层干部和工人进行了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表演、技术考试,以提高技术素质;还以降低成本、扭亏增盈为重点,开展了清仓核资,降低原材料燃料消耗,重建经济核算的工作;针对设备损坏严重的情况,开展了设备大检查、大抢修和提高设备完好率的工作,并整顿了安全生产的秩序。这一系列整顿工作,在生产上逐步见到效果。如到一九七七年第四季度,钢的日产水平稳定在8万吨以上,达到了年产3000万吨钢的水平。一九七七年,实际钢产量达到2347万吨,比一九七六年增长了16%,恢复到了一九七五年水平。一九七七年与一九七六年相比,利税额增加4.05亿元,亏损企业减少43个,亏损额减少2.1亿元;全员产值劳动生产率提高5%,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34吨提高到10.54吨。这些指标说明,钢铁工业已开始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复苏过来。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