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史

【钢铁改革开放大事回眸】从横向联合到组建企业集团
2012-06-19 09:01

  八十年代内,钢铁工业横向联合的主要形式有:

  资金型联合。主要是各钢厂利用自产自销钢材,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据一九八五年底对已经签定这类集资合同的76户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七五”期间,由用户提供23.55亿元资金,钢铁企业则分期向投资者提供钢材657万吨、生铁387万吨。

  资源型联合。“六五”后期和“七五”前期,不少大型钢铁企业输出资金、设备、技术,同有关地区、企业联合办矿、办煤、办电,广开资源渠道。如上海冶金企业从一九八二年以来,先后投资1.22亿元,在外地建立了8个联营项目,意在形成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七五”期间可返回生铁54万吨,硅铁近20万吨,钼精矿1800吨。

  产品延伸型联合。主要是对现有产品的扩散延伸,进行深加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象以吉林炭素厂为主体的吉林炭素集团成立后,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按成员厂情况进行分工,主体厂集中生产400毫米以上的电极,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增加了企业效益。

  再是技术智力型联合。象包头稀土研究院帮助常熟市大义乡建立江南稀土材料总厂,由包头院提供技术,派出技术人员。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当年就实现产品出口创汇80多万美元,一九八七年全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鞍钢和一批中小企业进行联合,仅一九八六年就输出341项技术。还有组织生产、科研、用户三结合,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联合开发。有的企业请先进企业派出专家、能手进行技术、管理的咨询诊断,协助攻关上水平。象南京钢铁厂请马钢、天津涉县铁厂和鞍钢的专家对炼铁生产进行咨询、指导,都收到很好效果。

  在横向联合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冶金战线有组织地涌现了一批企业集团。其起步阶段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一九八八年。在这期间,以一九八四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开始起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散经营、条块分割的工业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组建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以调整现有国有资产存量的结构,促进企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冶金企业集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起步的。据不完全统计,到一九八八年底,各类企业集团已有26个,参加单位363家,共有职工13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356亿元。其中:有的是同行业企业联合组成的,如吉林炭素集团,哈达铁合金集团;有的是以重要原料的加工利用为纽带组成的,如北方稀土联合集团;有的是专项设备、工程承包集团,如江苏冶金工业炉集团等。一九八八年,以几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还组建了一批特大型冶金企业集团。如以宝钢为主体的宝钢(集团)公司,以马钢为主体的江南集团公司,以攀钢为主体的攀西冶金企业集团公司等。但是由于这个阶段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刚刚开始,集团的组建很不规范,企业集团成员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联结纽带不紧密,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九十年代初,国家总结了前一阶段组建企业集团的经验教训,国务院于一九九一年底批转了《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即国发〔1991〕71号文),确定了55家大型企业作为企业集团的试点,并出台了一系列与试点工作配套的政策措施,如赋予企业集团自营进出口权、组建财务公司的权利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集团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冶金行业中列入试点单位的有:宝钢、鞍钢、武钢和攀钢集团。这4家钢铁试点企业集团共有核心企业4个,紧密层企事业单位51个,半紧密层和松散层企事业单位153个。一九九二年仅这4家核心企业钢产量、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就分别占全行业当年的28%、32%和39%。

  在这批紧密层单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原料基地,如攀矿参加攀钢集团,南京白云石矿参加宝钢集团。二是施工、设计单位,如宝冶和重庆设计院参加宝钢集团,一冶、武汉设计院、武汉勘查院参加武钢集团。三是机器制造修造企业,如武汉冶金机械制造公司进武钢集团,江西人民机器厂、常州和苏州冶金机械厂进入宝钢集团,乐山机械轧钢厂进攀钢集团等。四是产品深加工或配套企业,如宝钢吸收常州钢铁厂和烟台钢管厂,与宝钢无缝钢管厂形成优化配置,两厂由宝钢供坯生产普通钢管,宝钢可利用自己的先进设备多生产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石油管和高压锅炉管,以提高集团整个效益;原来与鞍钢有供坯关系的大连、沈阳、鞍山的几个轧钢厂进入鞍钢集团紧密层,使专业化协作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他们发展紧密层的方式,也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投资控股、承包、行政划转、兼并等方式。与此同时,本钢、重钢、唐钢、太钢、重特、齐钢、成都无缝以及一批地方骨干企业也相继组建了企业集团。到“八五”末期,冶金企业集团正在从生产经营型向投资控股的资产经营型转移,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母子公司关系。与此同时,一些大的冶金企业集团已基本落实了外经外贸权,成立了财务公司,为进一步向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创造了条件。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