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改革开放大事回眸】宝钢与天管的建设 |
2012-06-19 09:36 |
在改革开放后,在老厂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国家又集中力量建设两个现代化的大厂,一个是宝钢,一个是天津钢管公司。宝钢的建设一九七七年就开始酝酿,当时是为了解决上海四五百万吨炼钢能力的生铁供应问题,以后又发展为建设钢铁联合企业。一九七八年三月九日,由国家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建设规模为年产60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除2座4063立方米的高炉外,还建设3座300吨转炉,1台1450毫米的初轧机和冷、热连轧机,无缝钢管轧机。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一日,这个报告经国务院同意。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式动工兴建。 一九七九年,陈云在上海专门进行了调查。在六月十六日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讨论建设的全体会议上,他就宝钢建设问题讲了8点意见,大体是:宝钢既决定建设就要一干到底,规模不变,否则举棋不定,不好;项目要考虑周到,不要漏列了;买设备,同时也买技术专利;要提前练兵;要有责任制;对宝钢建设要苛求,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最后,陈云说,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外界舆论,我来做工作。李先念也说,宝钢这个项目要干到底,要勇往直前,宝钢上马仓促了,但不要去追究哪一个人的责任。但宝钢要想尽一切办法节约外汇,节约国内投资。各条战线要支持宝钢。 宝钢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个项目,而且又是全盘引进,需要巨额财力、物力和人力。而建设初期,又正值一九八○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时期。因此,一九八○年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决定:宝钢工程是否续建,组织专家论证;现场队伍应保持稳定,做好停缓建的有关工作。一九八一年一月,国家计委、建委在上海举行了宝钢建设论证会议,有200多位专家参加。当时宝钢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已签订了28项合同,金额为30.88亿美元;其中一号高炉系统共22项,合同金额为21.89亿美元。到一九八一年六月,一号高炉系统累计交货比重将达83.4%,已花国内投资和外汇折合人民币33亿元。如果全部停建,引进设备还要支付本息2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2亿元,加上已花的33亿,总计105亿元。权衡利弊,参加论证的绝大多数人员提出缓中求活,把宝钢工程分成两期建设的意见。对当时正在建设的一号高炉系统和公用辅助设施工程还是继续建设为好,但进度要适当拉长。这就是所谓一期工程(注:一期工程是指己经动工兴建的一号高炉系统,以及转炉、初轧、无缝管轧机。)的由来,这一方案为国务院所采纳。一九八一年八月七日,国家计委、建委发文通知: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宝钢一期工程即日起改列续建工程。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国务院批准宝钢二期工程(注:二期工程是指二号高炉系统,冷、热连轧机和连铸机。)续建。至此,宝钢建设又按原定规模进行。 为了加强对宝钢建设的领导,一开始就成立了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六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韩光作为国务院代表负责宝钢建设工程,并协调处理涉及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的工作。在韩光主持下,先后召开了八次宝钢一期工程办公会议,解决了一大批建设中的问题,确保了“85.9”(指一九八五年九月出铁、出钢)高炉点火投产。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国务院决定由李东冶接替韩光作为国务院代表,协调处理宝钢建设涉及有关部门和地区的问题。 在一九八○年底宝钢停缓建期间,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六万多名建设者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服从全局,既认真按中央部署办事,又从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实向上级建议,采取了设备就位维护和动维护的积极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在现场做到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维护不松,物资不丢,保证了几十万吨引进设备在长江流域多雨潮湿的现场不受损失,也使后来续建时能有条不紊地保证进度。 在建设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投产,实行了一套建设现代化大型工程的科学管理办法。广大建设者按照陈云关于宝钢建设要苛求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冶金部每年组织四次较大规模的工程质量大检查,一期工程累计有227项工程被评为冶金部全优工程,单项工程的质量优良率平均达到95.5%。整个二期工程质量被授予国家质量金质奖。冶金部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在宝钢工地召开了冶金基建系统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宝钢工程质量工作的经验。为了扭转在建设初期工地上大手大脚、敞开花钱等浪费现象,从一九八一年起,实行概算包干,要求以128.77亿元(含引进设备外汇折算成人民币数)完成一期工程,其中40.5亿元的国内工作量要以38.6亿元包干数完成,实际执行结果还在包干数的基础上节约了1.9亿元。在施工中,还成功地掌握和采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冶金部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在宝钢工程现场召开了全国冶金基建系统施工技术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宝钢的经验。宝钢一期工程十大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了确保一期工程“85.9”万无一失、顺利投产,宝钢工程指挥部和宝钢总厂按照安全、顺行、持续、稳产的指导方针,制定周密的开工计划,严格执行。同时,加强岗位练兵、推广标准化作业训练,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在此期间,冶金部先后于一九八五年三、五、八月组织全国钢铁工业各方面专家200多人,对宝钢进行3次生产准备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别由有关部门和宝钢负责解决。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一号高炉点火,以后炼钢、初轧陆续顺利投产,到一九八七年,当年产铁307.8万吨,产钢322.9万吨,超过了设计水平。 在一期工程中,主要问题是从联邦德国德马克公司引进的无缝钢管轧机由于设计和设备制造的原因,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投产后长期未能达到设计能力。为此,中德双方共同努力,对无缝钢管厂进行了8项工艺改造。以后宝钢又自行改造,解决了一些难题,一九九二年生产了50.2万吨无缝管,达到设计水平。 在一期工程顺利投产的情况下,遵照国务院批示精神,从一九八四年十月起,开始了二期工程的建设。 二期工程的主要项目有:2号高炉系统,从联邦德国引进2030毫米冷轧机,2050毫米热轧机,以及从日本引进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二高炉系统,包括容积为4063立方米的2号高炉,以及相应的焦炉和烧结设施,是由中国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引进部分单机和小成套设备,国内制造的设备达到9万吨左右,占二高炉系统设备总重量的88%。二期工程投资总概算为172.40亿元,其中引进工程外汇20亿美元。国家计委要求宝钢按20亿美元外汇和68亿元人民币实行投资包干,全部工程于一九九一年建成。结果冷轧工程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十六日负荷试车;一号连铸机组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建成,七月二十八日负荷试车;热轧主线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建成,并于十月二十五日进行负荷试车。二期工程二号高炉系统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三十日前全部建成投产,到一九九三年,一、二期工程的各生产工序全部达到设计水平。事实证明,中国工人阶级不仅能够建设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而且也能掌握现代化钢铁企业的生产,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了一套现代化管理工程和生产的经验。宝钢正在发挥着三个样板(工程建设、消化引进新技术、管理现代化)和三个基地(推进技术进步、生产优质钢材,培养和造就现代化人才)的作用。 宝钢的建设者和生产者们,在胜利的基础上,向着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前进。邓小平曾在视察宝钢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这已成为宝钢人的座右铭。邓小平还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在全国人民的鼓舞下,宝钢人齐心协力,共同为“建设好宝钢,管理好宝钢,从高从严要求,使它成为国内和世界第一流的钢铁企业”而不懈地拼搏。 宝钢建设和投产的成功,是当代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里程碑。宝钢的建成,使中国钢铁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一下子同发达产钢国缩短了二十年,使整个钢铁工业的生产力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质的变化。 这一时期新建的另一个大厂是天津无缝钢管公司。这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石油套管生产企业。总投资多120亿元。设计年产钢60万吨,无缝钢管50万吨,其中石油套管35万吨、管线管3万吨,一般锅炉管4万吨、高压锅炉管0.5万吨,其他还有液压支架管、结构管等。公司引进了80年代末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炼钢系统是德国曼内斯曼——德马克公司制造的15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另外还有LF精炼炉、VD真空炉和四流圆坯连铸机。轧管系统主要设备由意大利皮昂蒂公司提供。管加工系统除从德国引进一条热处理线外,从美国PMC引进了两条石油套管加工线和一条光管加工线、一条接箍生产线、一条保护环生产线。在生产上采用以废钢和直接还原铁为原料经电炉冶炼→炉外精炼→连铸圆坯→热轧管→管加工的生产工艺路线。主工艺设备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 天津钢管公司从一九八九年六月破土动工,到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炼钢、连铸系统一次试车成功,十二月四日轧管热轧线全线试车成功。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冶金部和20家油田用户参加的石油套管质量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评价天津钢管公司生产的石油套管质量接近国际水平,可以替代进口,并倡议推广应用。天津钢管公司是中国国有企业中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短流程钢厂,其工艺、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的,钢管的质量也接近国际水平。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量很大,如何在较短时期内回收投资,并创造更多的积累,取得更好的资金利润率,还是一个亟待在经营管理中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国家集中力量新建两大现代化钢铁厂时期,主要是“七五”后期和“八五”期间,一些地方(包括集体和乡镇)也相继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这些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部分引进或整条生产线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起点高,产品质量好,品种适应市场需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沙钢集团公司的前身原先是一个轧棉厂,一九七五年改建成小钢厂,以后不断发展,一九八九年起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生产企业,并在当年引进国外二套设备,建了一座75吨超高功率电炉和连铸连轧设备,一九九一年建成投产,达到年产钢6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第一家大容量的短流程生产厂,主要产品窗框钢和带肋钢筋分别于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三年荣获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水平的金杯奖。一九九四年又在建设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建成后共可年产钢150万吨。又如江阴钢绳厂30年前是从一家手摇麻绳厂,一九六八年转为生产钢丝绳,在“六五”、“七五”期间多次引进国外设备,不断开发新品种,到八十年代末已发展成为我国钢丝绳制品出口基地。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一九九二年与外商合资,先后建成“中国贝卡尔特钢帘线有限公司”和国内最大的道桥用钢缆厂“江阴华新钢缆有限公司”。“华新”钢缆在虎门大桥国际招标中迎战十二强,一举中标夺魁。还有如江阴沿山村以钢铁生产的为主的“沿山实业集团总公司”,除已建成5万吨镀锌板厂、2万吨高频焊管厂、2万吨冷轧带钢厂和2.5万吨冷轧薄板厂(汽车用板)等厂外,正在兴建的有60吨直流超高功率电炉配连铸、连轧的现代化村办企业,在中国乡镇企业中高举起科技立厂的大旗。 在珠江三角洲,也崛起一批科技型中小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工艺技术装备的起点高,产品品种质量的档次高,附加价值高。如被广东省省长朱森林誉为“冶金工业新花”的广东南方镀锌板有限公司,投资四千多万美元,从美国引进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浸镀锌板生产线,年产能力达10万吨,是中国继武钢、宝钢之后建立的第三条现代化镀锌板生产线,能生产0.5毫米以下超薄镀锌板。一九九五年上半年的板卷日产量已稳定在350吨左右。其他如中山市钢管工业集团、中粤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等,都引进了国际第一流的先进钢材深加工生产线,生产镀锌导线管、变压器用的电焊钢材等多种高、尖产品,质量上乘,畅销海内外。 江苏、广东一带以新流程、新技术、新产品、高质量为立厂目标并占领新市场的新兴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效益突出,大有在竞争中同国有大企业争雄之势。这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钢铁发展史中,写下了引人注目的新篇章。 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四年,钢铁工业累计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达219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1043亿元,更新改造1156亿元,取得了较好效益。表是“六五”以来资金投入状况。同期钢铁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总额为3044亿元,利税投入产出比(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与实现利润和税金的总额之比)为1.38,较之改革开放前的0.99,效益显然要好得多。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